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1255再铸鼎 > 第245章 新财政 二

1255再铸鼎 第245章 新财政 二

作者:修改两次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1 12:00:26 来源:顶点小说网

看来现在东海商社的经济体制还真是存在不少问题。过去摊子小,问题不明显,可现在随着发展程度越来越高,问题也就越来越突显了。

经过一番讨论,最后管委们达成了共识,此后的支出项目应当分为两类:

甲类是重要但难以有直接回报的,比如教育、军事、宣传、修路架桥疏浚河道、部分新锐技术的研发等等。这些东西短期内很难盈利,而且需要长期规划,但却是商社发展所必须的,所以列入财政预算,由每年的经常性收入进行支持。

乙类是短期内可以直接盈利的,比如酒店、商店、各类工坊等等。这些东西见效快、运营更灵活,所以不列入财政预算,而是以财政部的储备基金为基础,通过储蓄所发放贷款的方式来支持。

乙类项目可以下放更多的自主权,由各部门、各工作组甚至有意向的股东自行筹划,管委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甲类项目这样的三年大计上,分工更明确,更有利于发展。

只是这么一看,往年的财政预算其实是包含了很多乙类项目的,如果要细分的话,这次的预算案就得大改了。离清明转换财年只剩一个月了,这可得抓紧了啊。

管委们叽叽喳喳的讨论声中,张正义反而出了神。

他的任期只剩下半年了,这下子总算在走之前完成了一项重要改革,也算是留下了点东西了吧。如果东海商社能有后人,他们会是如何看待这一届的呢?

……

“首席,首席!”

孔嘉谊的提醒声打断了张正义的沉思,他清醒过来,见众人都看着自己,突然想起下个议题是当前控制区的人口问题了。

统计组现在由统合部直属,这人口普查的工作自然也要由张正义亲自汇报了。他们统计组别的事情干不了多少,这统计人口可是分内之事。

张正义连忙翻开本子,咳了一声,说道:

“下面我简述一下控制区的人口问题。当然,以我们现在的条件,不可能做全面的人口普查,只能根据住所、粮食消耗、村镇规模等数据推算一下,暂供参考。

整个核心区域,包括新划进来的莱阳县,共约九万户;登州,约五万户;莱州,约四万五千户;宁海州,约三万五千户。总计,约二十二万户,如果户均有五人的话,总人口就超过了一百万,也就是后世一个县的水平。当然,这么估计肯定是有误差的,部分地区大概一户还不到五人,但是又有不少不立户的单身人士,总之比较复杂,还是先按一百万人估计吧。

比较有意思的数据,是城市化率。以即墨县为例,前几年我们估算过,在即墨城及近郊居住的人口大约有一千一二百户,相较于一万四千户的总人口,城市化率大约是8%的水平,这也是周边普通县的一般水平,大多不超过10%。城市化率这么低,我们能利用的工业人口也就因此受限,这可对我们的发展大不利啊。

但是根据商务部的数据,通过我们的税收,还有农民自行出售的粮食蔬菜等等,大约有30%的农产品是从农民手中流出了的,这说明即使以当前的生产力,也足以供应30%的非农业人口,那么这中间的20%去哪了呢?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进入酿造行业和食品深加工行业了,但也不足以解释这么大的差距。那就只能说明,是有很多非农业人口居住在农村的!呃,这也不稀奇,村子里总得有几个木匠铁匠泥瓦匠之类的,再加上走街串巷的货郎、屠夫,有这么个比例也不奇怪。

但这更深层次的意味是,城市化率之所以这么低,不是因为农村供养不了这么多人口,而是城市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他这么一说,立刻引起了不少人的赞同,岳秀笑道:“想想也是,现在又没什么高新产业,又没多少娱乐,城里住得那么挤,赚的也未必比种田多多少,干嘛要往城里挤呢?”

张正义点点头,接着说道:“而胶西是一个鲜明的特例。由于发达的商业,有充足的就业机会,所以胶西城市化率比周边高了一大截,整个县一共才三万多户,县城周边就挤了三四万人,比例达到了25%以上。北边的登州蓬莱县情况也类似,由于商业活跃,城市化率也在20%左右。”

李如南把手一拍,说道:“这说明,城市化进程仍然大有可为啊。首席,你准备怎么办?”

张正义喝了一口茶,高深莫测地说道:“我之前和一些同事研讨了一下,历史上的城市化模式,基本可以分自发型和输入型两种。

自发型,就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率高了一点,工业技术也进步了一点。渐渐人们发现,擅长种地的与其自己织布不如专心种地,卖钱买布,擅长织布的不如专业织布,卖布卖粮,最终分工程度越来越高,而集中的生产比分散的生产更有效率,所以城市化率就提升了。

这样的方式最为稳固,但是见效也非常慢,而且历史上受社会制度和外来因素的制约,依赖这个途径完成城市化的例子很少,只能说美国像一点。

输入型,就是一个地区原先没有很大城市化的需求,但是由于贸易的作用,外界对这个地区的某种特产产生需求,愿意付出高价购买。于是在利润的驱使下,不断有农民改行从事工业生产。而工业人口的增加又产生了对粮食的需求,于是农业生产率也在这个刺激下提升。相应的,农业生产率的提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他们又会需求更多的工业产品,两者相互促进之下,使得工农业的生产率都不断提升,进而产生一个富裕的城市。

典型的,像中世纪意大利的城邦,大航海时代的荷兰和英国,甚至可以说改开之后的中国,都是这样的情况。

这种方式见效快,但是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难以复制。输入型的发展模式需要外部市场来进行刺激,但旧时代大家都很穷,外部市场能有多大呢?所以像威尼斯、热那亚这样的城邦,包括后来的荷兰,虽然富裕、盛极一时,却无法做大。在我们到来之前的胶州,也差不多是这种情况,受海贸刺激,城市化率很高,但是达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增长了。

这种模式的关键拐点,在于生产率的提升!

也就是说,农民能生产更多的粮食,工人能制造更多的商品,双方可以以对方为市场继续增长,摆脱对外贸的依赖,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上来。增长到一定程度,即使是本地生产的普通产品也对外部产生了价格优势,那就更能开拓一片新天地了。工业革命时的英国,就是这样的情况。

不管是哪一种发展模式,这其中最为关键的,都是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工业才有足够大的内部市场。同时,粮食产量高了,才能供养更高比例的工业人口。

但是,农业生产率的提升,说起来好听,可哪有那么容易呢?在化肥发明之前,农民看天吃饭,就是再努力,也从地里刨不出多少粮食来。所谓生产率的提升,更多的是人均耕地面积的提升,地多了,就算不可能对每一亩精耕细作,但单一农户的总产量也一定会多。

在传统社会,这种事是几乎不会发生的,因为没那么多地给你浪费。适宜耕种的土地是有限的,随着人口增多,只能是人均占用耕地越来越少,农民越来越穷,然后工商业也没钱可赚……整体向后发展。

只有幸运的欧洲人,在发现了新大陆之后,有用不完的土地可以利用,因此一个农民可以奢侈地用十倍的土地产出两倍的收获,有力地支撑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何等令人羡慕啊!

所以说,我们要提升城市化速度,最基础的,就是必须提升农业生产率。还好,我们现在的情形不错,控制区内人少地多,可以通过分田提升生产率。现在的顷田法运行得也还不错,如果就这么放着不管,等过个几年顷田户一个个都有钱了,也能催生一批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工业人口。

但是这么坐等见效太慢,我们要主动催生它!

所以这就是我们商社的工作了。不断扩张业务规模,雇佣更多的劳工,将来也就能提供更多的产品,也能消耗顷田户们生产出来的大量农产品,省得他们种多了反而卖不出去。

当然,这个过程中,商业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发达的商业,城乡之间的物资如何相互流通?要是城里一百文的一匹布到了乡下要卖一贯钱,那还不如自己织呢。

嗯,这倒不用我们插手,只要有利润空间,私营的商业自然会发展起来填补这一空间的。我们能做的,是基础设施建设。要是道路不通、运输成本高昂,那再发达的商业也降低不了物流费用,所以我们要尽力将道路修缮起来。‘要想富,先修路’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啊。”

“哦……”

听完他的长篇大论之后,管委们纷纷鼓起了掌。这说了半天,不就是“继续种田、继续扩大生产、继续修路”吗,不正是现在我们在做的事?

不愧是领导啊,说话就是有水平,说了一堆跟没说一样……

张正义喝了一大口水,又嘿嘿一笑,继续说道:“嘛,顺其自然吧。现有的几个县城,城墙规模限制住了,进一步发展成本很高,想城市化也没空间了。还是专注于我们自建的三个市吧,等它们的规模上去了,平均城市化率自然就被拉高了。

当然,这是需要农村政策配合的,农民要能自由、主动地进城才行。这一点上,司法系统就做得不错嘛,之前徐迩判了一个破产的案子之后,现在‘解救’出来的债务奴逐月增多,虽然总规模还不大,但总归是一件好事嘛!可惜司法不归我们管,不然真该给他发个一公斤重的大奖章。”

管委们会心地笑了起来,其中孔嘉谊笑得格外大声。

张建国补充道:“我们的报纸也快办起来了,以后信息扩散得更广,打破城乡间的隔阂,农民的进城意愿也会更强。”

报纸,或者说印刷业,也是东海商社攻关的一个大项目。造纸厂的祝天明牵头,工业部在几个冬季援助了不少人力,前后不断攻破了印刷机、铅活字、油墨、印刷用纸四个大关,才堪堪搞定了实用的活字印刷技术,虽然印刷质量比起雕版仍然差了一点,但至少能看了。

季国风对这个项目了解得也不少,但是听了张建国的话还是有些惊奇,说道:“呃,张老师,你确定农民能看得懂报纸?”

张建国挥手道:“当然看不懂,但一村总有几个能看懂的吧?就算真没人看懂也没关系,报纸最重要的作用是创造信息。现在信息的贫乏程度如此之高,口口相传的茶馆故事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套路,报纸一出来,肯定能占领舆论高地。到时候你们多编几个打工奇迹、暴富神话、富家小姐倒贴穷小子之类的印上去,丰富一下民间传说,传来传去不就传到农村了?一来二去,总会把一些小子,骗,哦不,吸引来城里的。”

余人听了面面相觑,呃,这怎么说,姜还是老的辣啊!

张正义笑着说道:“这办法好!嗯,我们也不能坐等被动传播,去年文化部搞的那个戏班就不错。我看可以多培养些戏班、说书先生的之类的,搞些巡回演出,主动把我们的故事传播下去。就算村民不上来,对我们东海商社加深点好感也是好的嘛!不过,这个我估计是赚钱的,算不上甲类,还是按乙类规划吧。这事让杜松林也得卖卖力,别整天神神叨叨的,也干点正事……”

(sdingdiannn/ddk248666/167920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