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1255再铸鼎 > 第38章 东海觅天台

1255再铸鼎 第38章 东海觅天台

作者:修改两次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1 12:00:26 来源:顶点小说网

1256年,十月初一。

“今天我们来讲两仪数。这个两仪数的两仪,就是太极生两仪的两仪。‘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即是宇宙之初,从无到有那一瞬的状态,也就是万物之始,最初的圆。

宇宙衍化,由简至繁,太极可望而不可及,两仪即是构成宇宙之物质之中最基础的存在。”

崂山山脉北部,阔马区南,白沙河北的一处高山顶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建起了一间圆顶小屋。

从这里向四周望去,几乎可以对整个胶州一览无遗。向北可以俯瞰忙碌的东海地区,向西可以看到广阔的平原和胶州湾,向东向南直望大海,向下可以看到山腰云雾缭绕的模样,真有些仙风道骨的感觉,就是风有点大。

山顶一条小路弯弯扭扭延伸到南面的山坡上,这里山势稍缓,又有几间道观风格的房屋,围出一个小广场。其中一间屋子里是个教室的模样,堂下坐了二十几个道士和书生,王闻之站在黑板旁边,讲着一堆莫名其妙的东西。

黑板上画了三个符号,分别是一个正圆、阿拉伯数字“1”和“0”。

王闻之指着那个正圆,说:“若只有一个太极,那是无法表示任何信息的,我们只能看到圆圆圆圆圆……等等,但是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它既是‘有’,又是‘无’,也就是宇宙之初混沌的状态。”

然后他又指向了那两个数字:“然而太极分化为两仪之后,便有了变化,能表示复杂的信息,可以衍生出万物。这根竖,意味着‘一’,是最基础之‘有’;这个椭圆,意味着‘零’,表示虚无。这两个合起来,便是两仪。注意,零和最初的圆是不同的,它是个椭圆,它只能表示‘无’,不能表示圆的‘既无且有’的状态。”

王闻之讲到这里,一边在黑板上写着一边说:“两仪是如何衍化出万物的?举个例子:0,这是零;1,这是一;10,这是二;11,这是三;10101,这是二十一;11111111,这是二百五十五……

若是更多的两仪数排列下去,不但能表示恒河沙数,还能表示文字、表示图画,甚至表示出一整个世界。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的就是这个了。

当然,两仪数虽然能表示万物,但看起来未免过于深奥,不够直观,为此又有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说……”

王闻之又写下几个数字,开始讲解起四进制和八进制的知识。堂下的学生们听得既昏头涨脑又如痴如醉,这才是大道啊,来听这一堂课真值啊!

这时候,外面的小广场上有了动静,杜松林和李成带着几个道士,还拉着什么东西,从山下过来了。王闻之瞥见,就暂停授课让学生们自习,自己迎了出去。

“来来来,嗯,这个位置就不错,种在这儿吧。”王闻之招呼了他们一下,指了指位置,就又回教室了。

杜松林和李成指挥着几个道士在地上挖了一个坑,然后抬了一棵柰(nai4)树,也就是苹果树过来,种了进去。又用几块条石把树围起来,形成一个圆形树坛。

如果隔远点看的话,就会发现地上有条长长的南北向的白线,这颗树正巧种在这根线上。这根线是东经120.6度子午线,哦不对,现在已经是本时空的本初子午线了。

这处建筑群是东海商社主办、觅天观赞助的天文台,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东海觅天台”。

自从当初东海商社跟觅天观发生了接触,王闻之就定期去觅天观讲几堂课。他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灵感,把一些简单的化学、数学和天文学知识用当代话术包装了一下,然后教授出去,很是镇住了觅天观那帮土鳖道士。后来名声越来越大,连附近另外几家外丹派道观也有人慕名来旁听,最后甚至几个附近的书生也听说了王先生的大名跑了过来,闹出了一番不小的动静。

后来海洋部开始真正迈向海洋,对于定位技术的需求就凸显出来。虽然东海商社有很多后世的知识和导航资料,但毕竟隔了数百年,很多东西都需要重新标定,所以就有了观测天文的需求。王闻之穿越前就是天文专业,自然是这个项目当仁不让的负责人,他决定在崂山建立一处天文台,组织人手收集数据。

为了方便观测,天文台自然要选在高高的崂山上,至于具体在哪一处,还得实地考察一番才行。于是王闻之去找了觅天观的孙志真道长,寻求他们这些地头蛇的协助。

孙志真对此很感兴趣,觉得是扩张觅天观影响力的好机会,于是就提出帮忙修建这什么天文台。王闻之报告给管委会之后,管委会也同意了,现在人力这么紧张,能忽悠到一群道士帮忙自然好,反正就让他们挂个名嘛。

于是王闻之就带着一帮道士在崂山山脉里到处钻山穿林,每天中午拿出坐标纸和手表记录日影信息,看得道士们一楞楞的,还以为是东海人观风水的秘术。最终他选中了白沙河源头区以北的一处山头,这里位置较高、视野很好,而且紧邻阔马区,交通比较方便,还有一点是正好处在东经度线上,方便与后世数据进行换算。

选好位置之后,建设部过来根据王闻之的要求出了图纸,又调拨了一批砖头和水泥,之后就不管了。王闻之就去找觅天观的道士过来帮忙,崂山上能建那么多道观,道士们自然也是有门路的。孙志真带着一群道士还有工匠、佃户,先在天文台的南山坡上找地方建了几间屋子,作为天文台的生活基地,又勉强开了一条小路通向山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运了一些建材上去,建成了一个巴掌大的小屋,勉强起到避风的作用。按崂山道士原先的施工水平,这过程估计得持续数年,但由于有了东海商社提供的砖头和水泥,几个月就初具规模了。砖头倒没什么稀奇的,水泥对他们来说可就真是神物了,令几个常年为道士们服务的工匠啧啧称奇。

还没等整座建筑群完全建成,王闻之就开始了工作。他晚上带着海洋组的几人去山顶天文台观测星象,他们有东海102上原先给游客观光用的高倍望远镜,设备上可以说是领先这个时代数百年了。白天就在南山坡的生活基地给附近的道士和书生上些课,广受欢迎。

后来,这引起了文化部的注意,又派了以杜松林为首的几个人过来。一是为了审核传播出去的知识;二是以此为试点,编写将来可能有的高等教育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三嘛,就是杜松林偷偷,哦不对,光明正大地把他那个“圆教”的私货塞进教材里,教给学生们,潜移默化地传教。没想到王闻之还挺喜欢这一口的,贡献了不少段子,有些甚至还反哺到《圆经》里了。

杜松林和李成今天过来,是按王闻之的要求在生活基地里栽一棵苹果树。苹果早已广泛种植,不过此时本地人都把苹果叫柰子,他们随便从崂山里找了一棵野生柰树,搬了过来。

忙活半天终于栽完,杜松林就把王闻之喊出来看他们的劳动成果。

“怎么样,老王,这树还不错吧?唔,今年有些晚了,等明年秋天来这里一坐,就可以等着柰子砸头了。然后著书立说,把万有引力和力学三定律传播出去,啧啧,数百年后,这棵就是佛祖菩提一样的圣树啊。”

“哈,我不行,得找个姓牛的来啊,就不用改单位了。”王闻之调笑了一句,不过很快又严肃起来,叹了口气,接着说:“任重道远啊。所谓牛顿被苹果砸头而领悟万有引力定律,只不过是演绎的说法。这种说法,其实是把科学庸俗成了武功秘籍一样的东西,以为靠机缘就能领悟了,实际上哪有这么简单呢。

牛顿能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定律,是建立在众多数据和试验的基础上的。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功,是因为之前就有开普勒提出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配上力学定律和解析几何学,就能完美解释这三定律;而开普勒能提出三定律,是因为欧洲各处天文台积累了详实的星图,他才能从中用数学方法分析出行星轨迹。通过这些数据,牛顿证明了天上地下都遵循同样的规律,可以说是重塑了世人的宇宙观,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啊。

我们现在就算公开了力学定律,又有多少人能看懂,有多少人能验证呢?力学部分还好说,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天上的部分可就麻烦了,哪来的数据验证?不经验证就信,那是迷信啊。我们这个世界,离这一步还差得远呢!我们缺的不是一个牛顿,而是一群能理解牛顿的人啊……”

王闻之有些激动,杜松林拍了拍他的肩,指指山顶上的天文台,又指向背后的教室。二十几个十几二十多岁的道士和书生坐在粗糙的木板桌后面,拿着粗制铅笔,在土纸上哗哗地写画着。这些知识就算学了也没地方可用,但他们仍然为发现了新的道理而兴奋。

“能理解牛顿的人,不是就在这里吗?”

(sdingdiannn/ddk248666/1391275.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