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1255再铸鼎 > 第44章 透视画法与糖

1255再铸鼎 第44章 透视画法与糖

作者:修改两次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1 12:00:26 来源:顶点小说网

月28日,庆元府,望海镇。

听了史掌柜的一番劝诱,魏万程有些心动了,不过还是表示要回去请示才行。

史掌柜自然表示理解,其实心里已经觉得十拿九稳了,不由得得意起来,这可是真正的大生意啊。

他们把箱子里的玻璃器全拿了出来,四维碗一共有三套,文具有四套。史掌柜清点了一遍,请他们去楼下稍待,然后自己去隐秘处取了三万八千五百贯的会子,喊来店员陪侍,郑重地交给了这帮“东海人”。

会子虽然贬值了,但还是比铜钱方便很多,真要给三千贯铜钱,他们几个人可抬不动。

魏万程掂着这厚厚一叠纸,数了两遍,又心算了一遍汇率,确定市价正对应三千贯的铜钱,便笑呵呵收了起来,对史掌柜表示感谢。史掌柜见状暗自称奇,这么大一笔数寻常人可算不过来,这姓魏的居然没用多久就收下了,看来是真有些本事的。

之后魏万程又拿了一些崂山石的样品给史掌柜看,史掌柜看了一会儿,就痛快给了十文一斤的价格。东海人很高兴,毕竟是把石头卖出了大米的价格,但史掌柜也赚了不少,因为江南大户时兴修园林,最喜欢这种有来头的石头了。

完成交易之后,宾主尽欢,喝了一会儿茶,东海人就起身告辞了,史掌柜亲自送出门。

出门之后,魏万程突然想起了什么,回头对史掌柜问:“敢问史掌柜,若要出售书画作品,该去寻哪家店?”

蒙古入侵后,北地文艺人才凋零,很少出过什么书画大家,不过之前毕竟有数百年的积累,难免有名家作品流传下来。史掌柜有了兴趣,问:“不知是什么作品?老夫可先帮公子参谋一下,若中了眼缘,还请公子割爱,老夫就收下啦!”

“哈哈,”魏万程从箱子里取出一副画卷,当街展开给史掌柜看,“那您看看这幅画,可否入眼?”

史掌柜本没多重视,可刚打眼一看,立刻被这张画震住了,眼珠子差点要瞪进去:“这,这是哪位名家所作?”

太真实了!

画中绘制的是一处道观的景象,依山傍海,风格似乎和普通的水墨风景画没什么区别,但观感完全不一样,一笔一划将山海楼阁勾勒得清清楚楚,近处稍大些,远处稍小些,而且这个大小关系完全不刻意,浑然天成,看起来就像真的景象一样!

两宋时代,中国绘画艺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小尺度上能画出很逼真的形象,比如花鸟之类的。但是对于宏观景象,虽然也领悟到了“近大远小”的道理,但是没有几何学知识,并不理解近处到底该多大,远处到底该多小,画出的景象一看就知道是“画出来的”。

而魏万程展示的这幅画是文化部的赵阿洛绘制的崂山太清宫的风景,运用的是领先了这个时代数百年的透视画法的技巧,远小近大,逐渐过渡,符合光学原理。如果给她足够的颜料,甚至能画成照片一样的油画。但是现在并没有足够的颜料,她觉得水墨风格就足以镇住一般人了,于是先用铅笔画了个轮廓,又用毛笔沾墨画成了水墨画,之后就塞给魏万程带到南宋了。

论艺术价值,这幅画自然是比不过历史上的名家名画的。但艺术价值是需要历史积淀的,现在两宋名家们死了还没多久,活着的名家也有一堆,所以古典水墨画的艺术价值并没有积累到足够程度。而论技术水平,这副画可要把90%的名家都踩在脚下了!

逐渐的,周围的路人看到动静也围了过来,看到画之后纷纷惊呼起来。眼看围观群众越来越多,史掌柜赶紧把魏万程几人拉进店里,关上门不二话又点了五千贯会子给他们,魏万程嘿嘿一笑,双手把画奉上,然后告辞了。

此时南宋士绅阶层积累了巨量财富,又有浓厚的文艺传统,名人字画经常能卖出数万贯会子的天价。当然东海人不指望能卖到那等高价,现在南宋大城市中经常有些不第士子卖画为生,一副新鲜做好的画也就几贯会子,这次能卖出五千贯算是大赚了,折合四百多贯铜钱呢,利润率比玻璃器都高了。嗯,下次是不是得把赵阿洛拉过来,包装成才女打出名气呢?

……

把这些工艺品出手之后,剩下的都是交易量大的常见商品,不用急慢慢等个好价钱卖出去便可,魏万程等人又在望海镇的街上逛起来,考察一下该收购什么货物带回去。

过了一会儿,他们看到一家“唐记饴糖”,走了进去。

老板看到来了一帮奇装异服的,心道大客户来了,赶紧摆出笑脸迎了上去。

魏万程看了一圈,见店内陈列的都是各种糖类,他也不懂行,就随便指着一小袋敞口的红糖问:“掌柜,这红糖怎么卖啊?”

这种糖色泽深红,结成不规则的小块,看上去很便宜的样子。

老板看了一眼,说:“客官识货,这是本地产的砂糖,二十文一斤。”

“哦?庆元府也产蔗糖?还有其他地方的吗?”魏万程有些奇怪,他印象中甘蔗都是热带种植的。

老板立刻回道:“客官您说笑了,若是庆元府都不产糖了,天下也无处觅糖了。若是您不喜当地糖,也可看看南来的。”

这个时代气候要比后世热一些,明州一带也是宋朝著名的蔗糖产地,与四川、两广、福建并列。

老板又搬了几袋红糖出来,是福建广南等地产的,看上去和本地红糖也没多大区别,价格在25-30文之间。

魏万程左右看了一会儿,又发现一袋黄白色的糖,结成大大小小的晶体,半透明带着些黄色,就指着它问:“这是什么糖?要多少钱?”

“这是西洋糖霜,一百四十文一斤。”

魏万程吓了一跳,这价格差也忒大了吧:“哈,这么贵?这糖霜没有本地产的吗?”

“呃……庆元府确实产不了这等糖霜,”老板有些尴尬的样子,又从旁边翻了一小袋糖霜出来,比西洋糖霜稍白一些,但在东海人眼里仍然是黄色,“不过我这有四川遂宁府产的糖霜,原先只要一百文一斤,但不瞒您说,最近北边蒙鞑攻四川,商路断绝,遂宁糖霜现在是买一点少一点啦,当下市价可要一百七十文了。”说完,老板又叹了口气。

东海众人也陪他叹了口气,接着魏万程又比划着问:“那个……就没有那种,雪白的,像盐一样的白糖吗?”

老板吃了一惊,你们要求也太高了点吧,连忙摆手说:“那等顶级糖霜,每瓮只产一丁点,自古都是进贡用的,我这小店哪能有?”

甘蔗原产于印度,很早就传入中国,唐太宗时曾经遣人去印度和中东学习过制糖技术。之后经过几百年发展,到了两宋时期,制造蔗糖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浙江、福建、广东、四川等地都有大规模种植甘蔗和榨取蔗糖的产业。只不过,原生蔗糖都是红色的,要经过除色工艺才能得到接近白色的“糖霜”,而除色工艺现在很不成熟,所以红糖和糖霜的差价很大。

两宋时,四川遂宁盛产糖霜。遂宁人王灼曾经写过一本《糖霜谱》,里面记载了制造糖霜的方法:把将要成型的糖浆放入特制的容器里,自然沥干后,最上层是深紫色的红糖,越往下越白,最下层就是糖霜了。

苏轼曾经有诗赞曰:“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拿琥珀来比喻糖霜,可见糖霜也只是黄色固体,达不到后世白糖的水准。

此时印度人的除色工艺是用牛奶、蛋清等富含蛋白质的物质吸附色素,埃及人的工艺是用特制的植物灰吸附,都成本高昂而效果不佳。直到明朝晚期,中国人才发现了手工业时代最佳的除色工艺:黄泥水吸附。

据说这个工艺是广东某糖户无意间发现的,他家房顶没修好,某天夜里屋顶上的黄泥滴进了正在干燥的糖斗里。这本该是一起食品安全事故,却惊讶地发现黄泥流过的地方产生了洁白如雪的白糖。后来便有意识地在生产时添加黄泥水,经过不断调整工艺,成功量产出了优质白糖。

这种方法产出白糖品质极佳,成为明末清初与瓷器、丝绸等并列的重要出口商品,影响力很大,以至于蔗糖的原产地印度后来都把白糖称为“cini”,意为“中国来的”。

相比黄泥法,当前南宋的制糖工艺仍然很落后,最好的糖霜也无非是黄白色。但落后也就意味着商机。

几个东海人相互对视了一眼,感觉有戏。魏万程跟老板讨价还价了一番,最终以30贯会子一石(120斤)的价格买了五百石四明红糖。

老板做成一笔大生意十分高兴,又送了他们一小袋糖霜尝尝鲜,还发了一张名片让他们下次再来。呃,没错就是名片,一张薄木片,上面用阴文刻着店铺名称、地址、主营业务和老板名字,原来这位老板叫唐季和。

几人与唐老板寒暄了一会儿,留下地址让他送货上门,就接着去别的地方逛了。

(sdingdiannn/ddk248666/1391281.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