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宋成祖 > 第523章 造福

宋成祖 第523章 造福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1 18:20:46 来源:顶点小说网

赵鼎赵相公在首相的位置上已经干了十年,对内,彻底完成了迁都大业,对外收了高丽,塞外,并且插手安南、大理,也算是开疆拓土有功。

毫无疑问,日后平定中兴功臣,肯定有赵相公一份。

为官到了这个地步,大可以不做不错,安心混个致仕就是了。

只不过赵鼎却不是这样的人,他一个月只有两三天回家,其余的时间都在政事堂值房,是个地地道道的工作狂。即便如此,赵鼎还嫌不足,在他的督促之下,整个大宋的官僚体系,都在高效运转。

奈何有些事情却不是靠着个人的努力就能解决的……比如今年入冬,早早来了一场大雪,随后又是两场。

天降瑞雪,银装素裹,在诗人的眼里,固然是绝美景色,可是对于朝廷来说,可没有那么美好。

气温骤然下降,在京很多百姓都要受冻。

除此之外,厚实的积雪还压垮了不少房舍,在这个大冷天,房屋损坏,一个晚上就能带走不少老弱的性命。

赵鼎不得不下令,调动在京禁军,协助清理积雪,修葺损坏房舍。

为此赵鼎还拿出了三百万缗,用来救济百姓。

忙活了一整天,把一切都安排下去,随后赵鼎有急匆匆来见赵桓。

“官家,臣得到消息,受灾的地方可不只是京城……周边府县,差不多有两百万人,受到了雪灾冲击,好些村子的道路都断绝了。”

赵桓也不是一无所知,他点了点头,“人都安排下去了吗?”

“安排了!”赵鼎回答之后,却又长叹不止,“官家,这几年的气候的确是越来越糟了,旱灾,水灾,寒灾,蝗灾,几乎每年不断。燕京还要稍好一点,开封那边才是灾害不断,还有黄河悬着。老臣现在真是左支右绌,力有未逮!”

赵桓吓了一跳,忙道:“赵卿,你可不许撂挑子,这副担子非你不可!”

赵鼎苦笑,“臣这条命是卖给陛下了,真要是撑不住了,臣自会说的。只是当下这个局面,真的不是那么好办啊!”

赵桓心知肚明,说到底,就是气候周期到了。

在千百年尺度上,气温不断高低起伏,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当气温下降,北方草原无以为生,大批游牧民族南下乱华……这一次的气候变化高峰就是蒙古人南下,南宋灭亡。

在南宋之后,有个两百年的恢复期,正好和大明盛世重合……随后温度下降,清兵入关……而到了赵桓上辈子的时候,气温又在往上走,不光是气温往上走,甚至降水都在增加。

河西走廊的绿洲在恢复,西北的沙漠都出现了洪水……虽然大量的雨水会带了严重的问题,但是背后的积极意义却是不能忽视的。

如果雨热条件够了,大象回到了中原,燕山以南都是竹子,河西走廊绿洲连绵,直通西域……毫无疑问,汉唐盛世又要回来了。

天命国运虽然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是温度变化却是实实在在,不可忽视。

对于赵桓来说,他的不幸就是恰好赶上了一个下行周期,要靠着人力跟上天斗争,难度真的不小。

“赵相公,咱们必须好好剖析一下……如果天气越来越恶劣,咱们要怎么应付?”

赵鼎沉吟道:“官家,这件事很早就说了,臣一直在竭力屯粮,不至于让百姓饿死,可若是上天一直如此,臣,臣恐怕就无力回天了。”

赵桓点头道:“的确是不容易,但是朕以为,也并非没有办法。大禹治水,便是人定胜天的杰作。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核心是燃料。”

“燃料?”

“对,就是取暖问题!”赵桓沉吟道:“这几年朝廷都在鼓励百姓种树,尤其是黄河两岸,更是如此。原来树木损失太多,好些山丘已经一片荒芜,既没有树木,又没法耕种。每逢雨水,还会大量倾泻山洪,成为了祸乱之源。在这些年,我们大力治理,已经见到了效果,可面对天变,还是远远不够。”

“我们的思路应该打开,核心要放在石炭上面!”

“石炭?”

“对!就是石炭!”赵桓认真道:“石炭从地下挖出来,体积远比木材小,燃烧产生的热量也多。用的石炭越多,砍伐的树木就越少,保住了树木,也就保住了水土,面对灾难,也就不用这么被动了。”

赵桓鼓吹煤炭,这要是被北欧的小公举知道了,一定要问一句:耗待尓油?

对于这种小学逃课的垃圾玩意,多看她一眼就输了。和木材比起来,煤炭当然是一大进步。

想要减少煤炭使用,也应该使用技术手段,淘汰煤炭,找到更好的办法,而不是弄个符号,整天大放厥词,屁事不干。

赵桓的构想就是在近几十年,全力以赴,推动煤炭使用。

如果能提前弄出温室效应,化解了小冰河期,没准还是好事情。

赵鼎稍微迟疑,就立刻道:“官家,石炭这个东西,在京城已经很普及了,南京开封也用得不少,自然是好东西。可要大举使用,还有两个难处。”

“哪两个?”赵桓问道。

“这第一自然是石炭的生产……”赵鼎道:“现在京城西山就在开采石炭,臣去看过,有的矿坑要挖十几丈深,昼夜不停,往外面搬运。石炭沉重,运输不易,要是往几百里外运送,光是运费,就要比石炭还贵。”

“除此之外,在城里还好说,买石炭买木材,都是一样的。可在乡村不行啊,百姓手上没有多少钱,他们宁可辛苦砍树,充当烧柴,也不愿意花钱购买石炭!”

赵鼎顿了顿,又道:“烧石炭的炉子和普通的土灶也不一样,又要花钱买石炭,又要改良灶台,这都是花销,百姓很难接受。”

赵桓长长叹息,推行石炭,不亚于一场移风易俗,其中还涉及到了金钱利益,只怕比改变风俗还要困难得多。

在和赵鼎聊过之后,赵桓没有气馁,相反,他的干劲上来了。

石炭是无论如何,也要推行的。

从煤炭开始,不断推陈出新,改良工具,是能走出工业化之路的。

而工业又是战胜气候变化,走出人地矛盾的关键一步,几乎就是赵桓后半生的追求了。

所以在反复研究之后,赵桓推出了几项措施。

其一,全力以赴,救济灾民,要给普通民众提供粮食和石炭,帮他们渡过寒冬。

其二,要鼓励各地,寻找石炭矿藏,尤其是黄河以北,更要行动起来。

其三,鼓励现有的矿场工人,发明新工具,改良新技术……凡是革新工艺,提升效率的,都有重赏。

皇帝陛下的旨意层层落实,刚刚进入官场没多久的图瓦就接到了命令。

作为十几个通过考核的鹰堡少年,他在几个月之前,很荣幸成为了大宋的公务员。

怎么形容呢?

只能说十分奇妙吧!

现在的科举肯定没有当初值钱,在赵桓不断放水之下,每年都有恩科,各地都可以举办考试,招募书吏。

而且每一次录取的数目还非常多,严重的注水,使得通过科举的读书人早就不是文曲星下凡了。

但话又说回来,哪怕是后世,能进入体制内,并且享有一些权柄,还是很让人羡慕的。

图瓦得到了象征低级官吏的绿色官服,还有一座免租金的房舍,以及每个月高达十五贯的俸禄,外加上每年四匹布,用来做衣服的。

这些待遇使得他可以离开少年们集体居住的营区,享受幸福滴单身汉生活。

他并不需要自己动手,京城有太多好吃的,从烧饼油条,到烤鸭羊肉……别说一个月了,就算是吃一年,都可以不重样。

图瓦干活越发有劲头了……他在户部,查阅档案,整理鱼鳞册,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稍微空闲下来,还要练字,学着写公文,向前辈请教。

他的进步堪称飞速……同样在飞速前进的还有纳昔,他没有通过这一次考试,但是却不妨碍他努力上进。

纳昔不放过任何机会,向图瓦请教,还赖在图瓦的住处,读书练字,随便蹭吃蹭住。

在这座小院里,能让他增加百倍干劲儿。

无论如何,下一次科举,一定要通过!

就在他忙着读书的时候,图瓦回来了,还告诉了他一个消息。

“我要离开京城,去新仓。”

“新仓?”纳昔一愣,“你去干什么?”

“救灾。”图瓦很干脆道:“那边遭了大雪,已经有些时候没有消息了。”

纳昔听到这话,顿时脸色骤变,急忙站起。

新仓正是他修引水渠的地方,他还记得那个村子,记得那些善良的百姓。

“我,我也想去。行吗?”

图瓦并不在乎,多一个劳力,有什么不好。

他们立刻动身,和他们一起出发的还有不少中下级官吏,以及在京的禁军……庞大的人群,分成多路,沿着各个方向,探查村镇,了解百姓情况,帮着排忧解难。

纳昔和图瓦踩在两尺多的积雪上面,忍受着猎猎寒风,心惊肉跳。

“你,你见过这么大的雪吗?”纳昔低声问道。

图瓦摇头,他的家还是很温暖的,甚至有些炎热。

可纳昔却继续道:“我见过,在高加索,每隔几年,都会有暴雪袭来。我们的村子曾经三个月,与世隔绝,那一次我们几乎死掉。就在我们村子的几十里之外,整整一村人,全,全都冻死了!”

图瓦对此表示同情,反问道:“就没有人帮助他们吗?”

纳昔咧嘴笑了,十分无奈。

“你当哪里都是大宋啊?”

图瓦也怔了怔,无奈苦笑,“的确,只有大宋会干这种事情,会把老百姓的命当回事……纳昔,你想不想把大宋的这些,带回家乡?”

纳昔咧嘴苦笑,如果允许,他当然愿意让家乡变好,只可惜,那是不可能的。

“贵族,地主,还有寺庙里长老……他们死死盘踞,压榨着可怜的人们……除非有一天,大宋的天兵能够到达,才能清扫掉一切!”纳昔说这话的时候,眼神闪烁着火焰。

图瓦也是如此,大宋的文明,足以领袖整个世界!

身为大宋的官吏,他有着强烈的骄傲。

经过了三天的跋涉,他们才踏着积雪,到达了通往新仓的路口。

不出意外,这里被封锁了。

厚厚的积雪,堆满了道路,连两边的壕沟都填平了。

没有任何迟疑,立刻行动!

包括纳昔和图瓦在内,一百六十多名士兵,投入了其中。

他们携带着铁锹,铲子,还有十匹运输积雪的挽马,开始迅速清理。这可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纳昔分外用力,干到了热火朝天的时候,甚至甩开了外衣,在他的头顶,有白汽缭绕。

忙活了一整天下来,他们每个人都疲惫不堪,可距离开通道路,还剩下十几里远。

“休息一下,吃点干粮吧!”图瓦下达了命令。

手握着冰凉绑硬面饼的纳昔丝毫放松不下来。

“这个村子里因为遭受战乱,缺少青壮劳力,所以才会派我们过来挖水渠。现在他们肯定没办法清理积雪,时间这么久了,很容易出大事的。万一有人病了,死了……我们会一辈子愧疚的!”

纳昔冲着禁军士兵道:“拜托了,咱们连夜赶工,把道路打通吧!”

听到了纳昔话的禁军,互相看了看,很快都明白了彼此的心意。

一个都头站了起来,哈哈大笑道:“这个理儿我们懂!大家伙还有一刻钟,啃完了干粮,一起干活!”

凛冽寒风,还夹杂着一点雪花,冰冷的夜里,唯有人心是热乎的,大家伙奋力清理,不时传出苍凉的军歌。

一直忙活到了后半夜,大家伙疲惫不堪……突然,他们的对面竟然也出现了声音。

一定是村民!

打起精神,加快速度!

终于,在曙光出现的时候,路通了。

熟悉的面孔又出现了,纳昔兴奋地冲过来,看到他的时候,大家伙像是错愕,随即也是狂喜。

“有药吗?”那个白发苍苍,记录村史的老头焦急问道:“孙老太太,还有好些人都病了,命在旦夕。”

纳昔一听就急了,要是没有孙老太太的劝说,哪有今天的他啊!

“有,什么都有!”他背弃药包,撅着屁股就跑……

(sdingdiannn/ddk265256/2094041.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