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从李元芳开始 > 第三百九十七章 武后:自古以来政治斗争都要压抑人性……但我实在忍不住啊!

虽说要去向武后禀报,但李弘还是先召集了裴行俭、安元寿、黑齿常之等不久前凯旋的将领,商讨薛仁贵提出的诱敌之策。

毕竟勃伦赞刃和武攸宁在逃,到底是抓是纵,拖延不得,必须立刻决定。

根据众将所言,此前确实试探过向吐蕃境内出兵, 唐军做出试探后,发现吐蕃军队虽疲不乱,再加上那时关内灾情还处于严重阶段,担心后方粮草供应不济,退回了吐谷浑王城。

而吐蕃眼见唐军后撤,立刻派出悍卒出来劫掠, 再被唐军击退,双方你来我往了几个回合, 发现都占不到便宜,才相安无事下来。

裴行俭是儒将,正面勇武不及薛仁贵,但更擅于庙堂之算,他本身也是内卫阁领,早早就派出了谍报,再以重金收买部酋首领,综合各方所得道:

“钦陵在吐蕃军中依旧有着诸多支持,手握数万精兵,牢牢控制着军权, 只是如今不得后勤补给,难以远行出战,我们若是主动入境,恐怕正中其下怀。”

安元寿也分析道:“噶尔家族终究控制了吐蕃政权有二十多年, 自下到上, 根深蒂固,如果吐蕃赞普的王妃, 真如孙波茹本所言,与之私下联合,那这个家族恐怕会再度掌权。”

李弘颔首:“这也是有我们大唐天军压境,让他们不得不各自做出退让,否则国之将亡,争权夺利也失去了意义。”

裴行俭道:“陛下圣明,臣以为薛将军此计利大于弊,完全可以一试!”

但他顿了顿,发出了类似的担忧:“只是勃伦赞刃挟持武氏子,太后那边……”

李弘向来有担当,这次更是期待满满:“引蛇出洞之策,就交予你们施为,太后那自有朕去解释。”

……

长生院。

李弘步履轻快地走了进去,觉得腰不酸了,腿不痛了,问安也有劲了。

不过他入了殿内,却发现自己的母亲并没有坐在御幄中,反倒是站在一块屏风前,打量着上面一块块木牌,木牌上满是整齐的字迹。

武后此时已经梳妆完毕,高髻钗钿, 宫裙庄重, 气场全开:“陛下,你来看!”

李弘走了上前去,看着那木牌上的字迹,面容郑重起来:“这是天下各州刺史?”

武后微微点头,又摇了摇头:“此处仅仅是江淮各州刺史,你别看数目众多,是因为还有他们任命的县令,我无法全部记住,只能记下大概。”

李弘看着那数百块大大小小的木牌,倒吸一口气:“这还仅仅是江淮之地?”

武后悠然道:“此法是太宗所用,也是我当年服侍太宗时,所见所学。”

李弘有些尴尬。

武后不以为意,回忆道:“太宗为了治理天下,就是这般用木牌悬于屏风之上,时常记忆,每每招刺史入京,才能做到了然于胸,若刺史无力治理一州,可及时撤换,不让庸碌之辈身居高位,荼毒百姓。”

从某种意义上,武后是李世民和李治两人教出来的,前一个耳濡目染,后一個耳提面命,她本身又是天赋过人,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李弘顿时露出钦佩:“前隋炀帝弃德穷兵,滥用民力,拒纳忠言,终至国灭身死,生灵涂炭,是太宗悲悯苍生,虚心纳谏,励精图治,朕自小跟随大儒受教,莫不以太宗为榜样,教导治国为民之道,朕今居贞观殿,若能有太宗几分贞观建树,于愿足矣!”

武后道:“陛下不必妄自菲薄,前隋留下的创伤太大,太宗的贞观之治,也只是让国力逐渐恢复,今有两朝积累,大唐盛世可期,一切都要系于陛下之身。”

李弘微微点头,他的起点比起祖父要强太多,内心深处自然希望能缔造盛世,超越前人功绩,目光又下意识地落在木牌上。

武后画好蓝图,也开始具体讲述:“自贞观元年来,太宗分天下为十道,贞观十四年,共设三百六十州,下辖一千五百五十七县,所谓江淮之地,正是江南道与淮南道之称,有八十六州,两百九十一县。”

“我们先从江南道来看。”

“褚弘度,常州刺史,字无量,杭州盐官褚氏子,少励志好学,以词学称,弱冠以制科登第,释褐蒲州司法参军,显庆二年,得秘书少监上官仪赏识,拜监察御史,麟德元年,又有中书侍郎李安期举荐,迁中书舍人……”

“此人我见过两面,心计满腹,奸怀深刻,极擅伪装,麾下各县县令多为其提拔,联合当地望族,常州一地早为其所制……”

之前武后是言语惑人,此时就全都是干货,不紧不慢,娓娓道来。

李弘见她把江淮各州刺史的家世来历、性格优劣、官场人脉,种种情况如数家珍,都听呆了。

他登基后也十分勤政,平日里为了掌控地方局势,也让吏部整理出任职案录,对各州的官职任命加以了解,现在才知道,那根本是流于表象,深层次的情况根本不是通过吏部可以知晓的。

武后也没有全部说,讲了十几个典型的,要么是将麾下治理得水泼不进,要么是碌碌无为,坐视各县被淫祭所乱的,然后问道:“如今狄怀英为江南巡抚使,所经润、常、苏、湖、杭诸州,陛下可知其中的刺史有多少人与来恒有关,其中又有多少县令是他此前巡视江南时提拔上来?”

李弘正色:“愿闻其详。”

武后并不直接说,开始摘牌子,一块块牌子摘下来,递到李弘手中。

李弘接过,第一个就是润州刺史来楷,字敬业,南阳新野人,来恒族弟……

还没来得及看完,第二块第三块第四块又递了过来。

不多时,他就抱着一摞木牌,面现怒容:“安敢如此!”

武后道:“来恒此人出身江都,其兄来济,在贞观时期就入朝为官,待到先帝登基后成为宰相,族中势力不小,若非此人不擅于团结各地望族,在江南之势早就不可遏止。”

“此次狄怀英安抚江南,已经大大触怒了来恒,为了挽回颜面,也为了此前他提拔上来的官吏可享其位,两者必然有所争斗。”

“陛下若是坐视,恐怕狄怀英这一番心血要付之于流水,江南之地也会重回混乱。”

之前武后以一朝天子一朝臣劝诫,李弘并不同意,但此时怀中沉甸甸地抱着对方的亲信,他实在接受不了:“朕详查之后,定会决断。”

如果确定了武后所言不假,来恒哪怕是先帝所定的辅政大臣,也留不得了。

他再看向屏风,眼神中不自觉地有些热切:“娘娘辛劳了,这屏风……”

武后微微一笑:“陛下若是用得着,尽管拿去贞观殿便是,我是后宫一介闲人,也只是用此打发时间罢了。”

李弘连连点头:“好!好!”

不得不承认,这位的辅政能力是真的强,此时李弘也不禁心动了。

他将要开漕司,定各路转运使,如果能有对天下刺史了然于胸的武后辅助,对于清理地方官吏,稳固中央皇权,肯定大有裨益。

但李弘又想到父亲李治和不久前被平反的上官仪。

凡事有利皆有弊,武后有此能力,自然也不会甘心居于幕后,以父亲的权谋手段,都被上官仪说动,生出废后的想法,正是看出了武后不好控制。

当时权衡利弊,他的父亲还是觉得与其权力被臣子所得,还不如放权给自己的皇后,哪怕后者同样的野心勃勃,难以完全驾驭,也比起那些心怀叵测的臣子要好,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武后险些失控……

现在他若是也被其引诱,岂不是重蹈覆辙?

正在迟疑,武后突然道:“陛下此来何事?”

李弘怔了怔,他是干啥来的?

哦,是来看武后笑话的……

眼见内侍已经在自己的命令下,将屏风往外面搬了,拿别人的手短,李弘顿时不好意思起来,低声道:“此前武氏子出了些事情,朕来向娘娘呈报事情原委。”

武后幽幽地道:“不必了,昔日汉有外戚为祸,先帝也深受其害,武氏子若是为祸,显然就是依仗于我……此后武氏但凡为祸,自有陛下定夺,绝不可轻饶,那周国公武承嗣接下来也不用入宫问安,不知陛下能否答应为娘的小小请求?”

听到这位声音悲戚,李弘更加歉然,赶忙道:“此话实在是折煞孩儿了,谨遵娘娘命,不再让武承嗣入宫让娘娘心烦!”

他又嘘寒问暖一番,等到武后露出疲惫之色,才再行一礼:“孩儿告退!”

“我送陛下!”

武后将他送出殿门,目送李弘的背影完全消失,眉头微扬:“自古以来,政治斗争都是需要压抑人性的,圣人不压抑,就永远不合格!”

高太监和蔡太监位于身后不远处,唯唯诺诺。

评价完圣人后,武后昂着头,转回殿内,坐在御幄上,招了招手:“出来吧!”

一众心腹太监鱼贯而出,伏于地面:“太后!”

武后不问李弘详情,却不会掩耳盗铃,武氏子到底做了什么,她是必须要弄清楚的:“外朝之事调查得如何了?不必开口,写下后呈予本宫……”

太监领命写下,纷纷呈上。

相比起直接汇报,书面所写自然更容易接受,武后品了几口茶,默诵了三遍经文,调整到最佳状态,拿起细观。

刚刚看完第一份,她沉默下去,又看完第二份,开口道:“你们退下!”

声音里有少许颤抖。

众人依言退下,其中高太监走得最慢,出了大殿后更是小碎步慢行,隐约就听到大殿内传来了砸花瓶的声响。

高太监这才步伐轻快地离去。

还以为能忍住呢,原来你的人性压抑得也不合格啊!

(sdingdiannn/ddk56895872/72315802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