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金军围城,重生宋钦宗 > 第1519章 朱熹(第一更)

金军围城,重生宋钦宗 第1519章 朱熹(第一更)

作者:画凌烟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08-21 15:34:09 来源:顶点小说网

大宋的读书人们从未遇到过今天这样的局面。

他们翻阅了古籍,查找了先贤的圣典,无论如何都找不出一个议法院这样的存在出来。

自古立法,皆为君王一言堂,皆为君王而立法。

所以才说是王法,而不是说民法。

王法的本质就是君王的法,君王言出法随。

可是议政院这个存在,实属奇怪,他居然在每一个行政衙门设立两个议法官。

立法的发起是从上而下,但是立法的程序,却是从下而上。

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以宰相为首的东府,在立法上完全失去了权力。

众所周知,税收归东府管。

例如现在东府觉得民间出现太多商业漏税,严重影响了朝廷的税收,原因是商业法存在漏洞,但东府却不能自己修改商业法了,而是必须提交给议政院。

这就出现了一个让一部分人坚决反对的问题:东府失去立法权,商业法存在漏洞,东府想要修改,必须走流程到议法院,议法院在召集议事,这个议事的过程就非常复杂了。

复杂到议法院让各路的州府、县提修法意见,然后再议事,再最后投票做出决定,做完决定后,再组织专门的人修改法案。

修改完后,再提交审核,初审由议法院审,复审由东府和议法院联合审,终审到皇帝陛下那里。

一整套下来,快的话一年,慢的话十年也说不定。

于是立刻引起了一批人的强烈反对。

这批反对的人到底有多少,无从得知,但是反对的声音,在短短的半个多月时间迅速壮大。

理由也很简单:如此这般,朝廷想要解决民间问题,会被束缚住手脚,使得问题没办法得到及时解决。

从解决问题这个出发点来去反对,这个反对理由,不是那么容易推翻或者被怼回去的。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到了靖康二十年六月,正是夏风含波,青莲浮绿的季节。

这一日,一个少年郎骑着马,意气风发地抵达汴京。

他的到来,引起了汴京学术界的轰动。

准确的来说,是引起了儒学界的轰动,其他学派也有人闻风而来。

毕竟这年头,大宋的学术界早已遍地开花。

例如新学的格物学、法学、市场学、货币学等等。

格物学中又分了物理学、生物学、农学、天文学。

还有一种叫新道学。

儒学已经从一家独大,变成只是诸多学术中的一种。

毕竟新学已经抓了十几年时间,一个少年假如七岁开始接触新学,现在已经成长到二十几年了。

这是新一代人的崛起。

但若说儒家彻底消失,也是不可能的。

儒家之所以能在历代王朝长盛不衰,也有儒家不可替代的优点。

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本身都是好的。

至少宋哲宗、宋徽宗时代的儒生,许多都还在世。

这个少年的到来,似乎一下子唤醒了汴京沉寂已久的儒学。

据说他五岁读《孝经》,六岁能画八卦,十岁已经熟读儒家经典,地方上称之为神童。

后来有人提报他的名字,引荐他到汴京,进入汴京大学,却被他本人拒绝。

他说当以圣人之学而治天下,新学是实用之学,而非治世之学。

他的名字叫朱熹。

靖康二十年的这个夏天,朱熹第一次到汴京。

在他到来之前,他的文章、书籍,曾在汴京流传已久。

直到他本人抵达,无数人在到城外,去迎接这位少年儒学大师。

于是,这一日汴京除了青莲与蝉鸣,还多许多这个少年意气风发的故事。

傍晚,朱熹抵达汴京的消息传到了正在后苑钓鱼的赵宁耳边。

“朱熹?”

“是的,官家,臣去打听过,听说此人自幼便是神童,以弘扬圣人学说为己任,他今年才十六岁,但数年前,他的书就已经在各地出版,得到许多人的好评。”

“哦,朕记得之前你跟朕提过一次。”赵宁说道。

见赵官家面色如常,高俅试探性地说道:“但臣观此人学术不正,蛊惑人心,现在到了汴京,满城儒生皆喜极而迎,臣以为,当将此人控制下来。”

“控制下来?”

“是的,以免他在汴京妖言惑众,影响了新学。”

说着,高俅还拿出一本朱熹写的书,叫《天理》。

“官家,您看看,他说什么人要消灭本身的**,才能让仁、义、理、智永恒。”高俅拿着那本书,言之凿凿地说着。

赵宁接过来翻阅了一下。

这本书正史上的朱熹没写过,这个时代的朱熹,估计是受到了诸多新学的影响。

但他依然走进了理学的坑。

“官家,看看这些歪理邪说吧,和您的主张形似而神不同,甚至处处相反!”

赵宁的思想主张正好是,客观地看待人身上存在的弱点,例如**、自私、愤怒、懦弱和恐惧等等。

这些是千百万年进化中刻在基因里的,不是你蒙上眼睛不去看它,它就不存在的。

但是,要用普遍性的规则来约束人,用实践性的经验之学,例如儒家的仁善来教育人。

约束和教育之后,也不代表人的弱点会消失。

只有接受人的弱点,才能在做决策的时候趋向于理性客观。

赵宁大笑起来:“大可不必,如今的大宋,难道连一个朱熹都容不下?”

如今的大宋,疆域万里,商旅四通八达,货币远行海外,军队深入荒漠。

各派学术,百家争鸣。

并无哪一派说自己是绝对的正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正史上,就连没有改制的南宋,都完全不吃朱熹那一套,南宋的士大夫,对朱熹之言嗤之以鼻。

朱熹的学说,是被朱元璋搬上历史舞台的。

为何朱熹的学说在南宋不受待见?

原因很简单,因为南宋商业发达!

商业发达的社会,和朱熹的那一套学说是天然排斥的。

朱熹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存天理,灭人欲。

在朱熹之前,孔孟儒家是经验的实用之学,而不是具有普遍性的哲学。

(sdingdiannn/ddk60463950/3623311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