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金军围城,重生宋钦宗 > 第189章 新政之始

金军围城,重生宋钦宗 第189章 新政之始

作者:画凌烟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2-05-25 01:02:01 来源:顶点小说网

为生民立命,为天下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句话是北宋大儒张载说的。

在西方还是神权高于一切的时代,大宋的治国精英们,正在探索俗世社会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且深入到思考治国精英的使命。

最高的理想总是有一种被束之高阁的感觉,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但是,能诞生这样的情怀,并且被推崇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说明这片土地上的人,是在往这方面达成共识的。

在最黑暗的年代,百姓被当做草芥,华夏大地满目疮痍,一片迷茫、怀疑的混沌之中,后人翻阅前史,看到那些震古烁今的情怀,终会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使命。

这句话,读起来,似乎在眼下不能改变格局,不能让人吃饱肚子,不能救前线的百姓。

但是,它却被流传下去,与诸多先哲的大义情怀一样,为这个民族注入韧性,烙印在无数仁人志士心中,使他们清楚自己存在的意义。

也许正是这样的情怀,使得这个民族,每次都能从黑暗中浴火重生,比之前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辉。

张载跟二程关系匪浅,罗从彦怎会不知张载的名言?

当皇帝说出来的时候,罗从彦心中顿生豪情。

历史上的杨时、罗从彦这样的大思想家,虽说是儒生,但都是坚定的抗金派。

就连那个张载,年轻的时候也是一腔热血想要投笔从戎,灭西夏。

罗从彦神色已然变化,语气激动地说道:“此乃大道。”

“先生可愿助朕重整山河?”

“承蒙天子垂怜,吾愿以身殉道。”

赵宁又道:“先生之道,朕愿闻其详。”

罗从彦未曾想当今天子如此礼贤下士,之前杀大臣之事,在天下传得沸沸扬扬,不少人私底下骂暴君。

而现在看来,这位赵官家哪有半分暴君模样?

分明就是一位励精图治的明主。

罗从彦说道:“昔年董仲舒、公孙弘钻研经训,为官而不为道,使人人保其官而废道,忠义无存。”

“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浸,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

罗从彦的意思是,天下的动乱,不是来自民间,而是出自朝堂,如果官员不存私心,君王克己复礼,天下垂拱而治。

这正是儒家一种理想状态,而且其实还是很符合古代生产力水平下的社会的。

就大宋目前的土地兼并、官商勾结、重税、贪污、鱼肉百姓、边防腐朽,哪一件不是奸臣贪官所为?

可以说,罗从彦的这个认知,是古典时代对公权约束的一种进步认知。

罗从彦毕竟是12世纪的人,他有他的时代局限,能认识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赵宁道:“先生可有办法?”

罗从彦继续道:“君子在朝则天下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长,故乱。”

赵宁说道:“先生说德泽不可恃,又说君子入朝,则天下治,朕不解。”

你一边说不能过分依赖道德,一边又说要让道德高尚的君子入朝,天下就能长治久安,岂不是矛盾?

罗从彦说道:“是以,君王当仁与法一,朝廷大奸不可容,朋友小过不可不容,若容大奸必乱天下,不容小过则无全人,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不严则不足以禁天下之恶,不恕则不足以通天下之情。”

赵宁再也忍不住:“善!先生此言如金石!”

罗从彦所说的仁与法一,是指仁德和法治要统一,朝廷既要懂得施以仁政,也要严厉执行律法。

这补充了他上一句只靠君子立朝而治的缺陷,这也是许多儒生不具备的思想。

罗从彦不愧是北宋末年思想大家,赵宁算是切身体会到。

不过,什么叫思想家,什么叫政治家,得分清楚。

思想家有通透的思想,政治家不仅有通透的思想,还有老练的治国之术。

思想家更侧重道的层面,政治家道与术皆通。

罗从彦是思想家,不是政治家,这一点赵宁清楚。

没关系,他本身就没指望罗从彦能从政,他需要的是罗从彦在官学中,发扬他的思想。

不在苛责于人,而在于能者居其位,从善如流。

此乃用人之道,亦是君王之道。

赵宁说道:“赐先生观文殿大学士。”

观文殿大学士是从二品官员,比包拯当年的龙图阁直学士的正三品还要高。

当然,这是虚职,属于恩宠至极。

罗从彦道:“谢陛下,臣必尽心竭力。”

古人以忠义来维持等级秩序,而上位者权力过大,岂不是可以为所欲为?

何以约束权贵?

中国古代是外儒内法,表面上是儒家,其实内核很依赖法家。

但古代的法,如何约束权贵阶层?

罗从彦说以德正官,让官员修心养德,又说要仁政与法统一,严格执法。

这些都是道的层面。

如何严格执法?

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法之执行,牵涉多方博弈平衡。

从宏观层面,权贵阶层不可能用法伤害自身利益。

权贵内部的监察,有一定作用,但终究是自查,却也缺了威慑力。

那怎么办?

所以,太宗才说:民可载舟,亦可覆舟。

民是法之公正的威慑者。

罗从彦退下后,赵宁心绪难平,在文德殿沉思良久。

他又提笔开始写:《舟民之论》。

官学堂成立迫在眉睫,此事也办得非常低调。

五月二十七日,赵官家安排了第一批进官学堂的官员,全部是农政司的年轻官员。

官学堂的教材都准备好了:《实事求是》、《官论》、《舟民之论》。

当然,还有罗从彦的《语孟解》、《书斋记》、《遵尧录》、《台衡录》、《中庸说》。

至此,新政衙门和新学第一次结合起来。

大宋朝新政这才算是真正登上舞台。

(sdingdiannn/ddk60463950/36528574.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