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 第324章 穷进士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324章 穷进士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04-10 07:48:48 来源:顶点小说网

“这就是长安城啊,这城门楼子真大,跟座山似的!”

“这城墙真高,还包砖类!”

“这城里的道路真宽真平坦,比咱村里打麦场都宽类!”

年轻的狗剩抓着祖父刘宝福的手,眼里满是震撼。

“站住,过所?”

城门口,一名守城官兵喝住了要跟着车马往里进的祖孙俩,那士兵高大魁梧壮硕,身披铁甲矗立如铁塔,手持丈八步槊一声喝,狗剩一个激灵直接吓哭了。

刘宝福顾不得安慰孙子,赶紧从怀里掏出一张公文,这是来京城前,特意请村正帮忙担保,请里正到县里户曹开的过所。

薄薄一张纸,花费许多人情,但没有这张纸,他连县都出不去,更别说进长安城。

在家千般好,出外万般难。

这年头,离乡二十里,就得有关系有身份,否则寸步难行。

城门官翻看了一下,“宜州同官县来京投亲?”

“投谁?”

“投我们村狗蛋,他是我侄儿,”

“长安灯火万家,谁知狗蛋是谁?住哪坊,什么身份?”

“他是常贡进士嘞,天大的才子,”老汉说着。

“在长安进士一点不稀奇,我大唐科举常贡六科,秀才第一,明经其次,进士科只排第三,明经有甲乙丙丁四等,进士也还有甲乙二科,进士录取也只是授从九品下出身而已,那个刘进士可还在京城,铨选授予何职?”

在刘宝福老家村民眼里的文曲星下凡的大才子,在长安的城门守兵眼里,也根本算不得什么。

进士还不如明经呢,明经丁等都授从九品上。

刘宝福于是站在那里思索着,回忆着,许久终于在那守城兵不耐烦中想起来了,“做官了的,做官了,是正字。”

“秘书省正字还是弘文馆正字,还是司经局正字,或是崇文馆正字?”

老头哪知还有这么多正字。

“那你知道他住哪坊?”

“好像住城南,”

城门守看到这模样也是不由摇头,“你们当长安城跟你们老家乡里乡村一样吗,什么都记不得,你们到哪找人?”

不过这人看他们这爷孙模样也不容易,便好心指点了下,让他们沿天街一路到皇城南门,到那托人打听下秘书省有没有刘狗蛋这個正字。

设有正字官员的衙门也就那几个。

刘宝福爷俩好不容易进了长安城,看着那足足百步之宽的天街,爷孙俩都有些傻眼。

“阿公,这是路吗,也太宽了,比咱村子都宽。”

“这叫天街,你狗蛋哥先前来信时说过类,长安天街百步之宽,长十里呢。”

刚走没几步,却又被人喝斥,让他们走大道边上。

这一路走的腿累肚饥,好不容易寻到皇城南门,又是好一通打听,好在他记起侄子大名叫刘绪。

可打听许久也没人认识刘绪,正百般无奈之际,碰到校书郎来济,“你们找正字刘绪?”

“长官你认识他?”

“刘绪原来与我俱在秘书省,不过如今调到东宫崇文馆了,你们是他亲戚?”

一通说明,来济道:“要不我送你们去刘正字家吧,他们家住在城南靖善寺东的靖安坊内。”

来济还特意赁了头骡子带着这又饿又累的爷孙俩去城南。

靖安坊内,刘绪妻子看到丈夫的上司来十一郎来了,还有些意外,等看到后面的一老一少,眼神有些复杂。

“你便是狗蛋媳妇吧,呃是他叔,这是他弟狗剩,”

老头是来找刘绪借钱粮的,家里饥荒了。

刘绪妻子请他们进小院,来济说还有事便先走了。

“还没吃吧,我给叔和兄弟做饭。”

刘绪妻子转身进了厨房,可揭开米缸却是空的,她回到卧室,打开了个盒子,里面放着几支银饰,那是她仅剩的首饰。

拿起一支银钗,刘绪妻子来到前面,“叔,你先在这喝杯水,我去买点菜来。”

“城里也不方便,啥都要买,还不如咱乡下方便,院里就能种菜,”

刘绪妻子去把银钗当了,换了点钱,然后去买了米面,又割了点肉,买了点鸡蛋,当的钱一点不剩。

回来,和面擀面,烧火煮不托,又煮了肉和鸡蛋。

大碗不托端上来,爷孙俩也顾不得客气,端起来便蹲地上大口吃起来,碗里还有大片五花肉和荷包蛋,

爷孙俩一口气连吃五碗。

等到刘绪妻子把锅里最后一点汤也给爷孙俩盛完了,他们都还有点意犹未尽呢。

吃饱喝足的爷俩开始聊起家常,夏季发山洪,庄稼减产,这接着突厥人又抄掠,秋季庄稼更没收成,虽然朝廷减免了租调,可现在家里还是断粮了。

他只能来投奔侄子,希望借点钱粮度饥荒。

刘绪妻子静静的听着。

她老家河东,十四岁时入的隋后宫中宫人,三年前刘绪赴京参加进士科,中得乙科,获得从九品下出身,经过吏部铨选后获得了秘书省正字之职,从此留在长安。

刘绪生下来三天他爹被毒蛇咬到死了,三岁时娘也病死,打小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后来给地主家放牛,因为聪明伶俐,被选做地主儿子的书童,跟着读书,地主儿子书没读进去,倒是刘绪学的很好,让先生都十分爱惜,特收为弟子。

后来还成了乡贡,参加科举,还一举中第。

刘绪出身差,条件也差,考中进士也年纪不小了,后来便娶了宫人梅氏。

梅氏无亲无故了,刘绪也是没爹没娘,倒是互相怜惜。

只是居长安大不易,靠着正字那点俸禄实在困难,偏偏刘绪老家还隔三差五的来信,村里就出了这么一个官,什么事大家都找他,觉得他了不得,京城里当大官呢。

殊不知他只是个小小正字而已。

不多的俸禄既要租房养妻儿,还要养头代步的驴,平时还要买纸买笔等,余下点钱,全都接济老家亲戚乡邻了。

不时还会有乡人找上门来,得好好招待,最后走时还得送上点盘缠干粮。

梅氏心里虽然也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可却又躲不开。

如果她不招待,那么村人就会戳丈夫的脊梁骨,说他吃人奶拉猪屎。

丈夫做官三年,一分家业没攒下,到是同僚朋友借遍,每个熟人那都借过钱,现在到处都欠人情。

刚发的禄米,又已经光了。

刘宝福跟这侄媳妇还是头次见,却也没把她当外人,诉说着如今村里的困苦,借粮、卖地,甚至卖儿典妻。

“以前跟狗蛋一起长大的小豆子,把妻子典给隔壁的光棍疤脸了,约定典妻三年,这三年跟着疤脸生活,生的娃也归疤脸,三年后接回,三年就换三石谷子。”

“前村的赵大,爹死了棺材都买不起,把三岁的小女儿卖了,换了口薄皮棺材······”

听着这些,梅氏也只能心中叹惜,他们难,可乡亲们似乎更难。

·······

东宫,司经局。

狗蛋刘绪正在整理校正收集来的图书,上司校书郎来济过来,“刘正字,你老家来人了。”

刘绪听了有些慌。

他现在最怕听到的就是老家来人了,他和他这个家已经负担不起了,压的他喘不过气来。

可他无法摆脱这些,那是他的出身,那是他欠下的债,他曾经吃着乡亲们的百家饭长大,甚至小的时候母亲病弱,村里好多媳妇的奶水他都吃过,更别说他来京考科举的时候,全村的村民们,给他凑了两千文钱,还有三十几个鸡蛋,两斗麦饭给他。

如今他出息了,中第了当官了,那么他就理所应当的要报答乡人。

虽然他连养活自己一家也都挺艰难,可没办法。

他只能不断的借钱,拆东墙补西墙。

“时间也不早了,要不刘正字今天就提前回家吧。”来济道。

刘绪停下手中活,起身,却又站在那犹豫不决,想开口找来济借钱,却又张不开口,上次借了没几天,还没还呢。

“可是要借点钱?”来济笑问。

“嗯。”刘绪最终只能沉重嗯一声,“来校书方便吗?”

“同僚之间,相互帮助也是应当,”来济拍了拍他手臂,“不过你今天用不着借,走,我带你去见武馆主。”

武怀玉听了来济的话后,看着面前这个瘦弱的刘正字,有些可怜更多还是佩服,要是放后世,只怕没有谁会一直记着这些恩的,毕竟谁不先为自己考虑呢。

“先前不是刚给大家支了一月的俸料,”

“下官之前借了不少钱,刚到手就先拿去还账了。”刘绪不好意思的道。

如今刘绪陷入了死循环了,他那微薄的俸禄,根本架不住众多乡亲的索要,可他却无法拒绝。

现在他借钱太多,同僚朋友都没法再借了,好在他没借京债,否则利息都能让他绝望。

“刘正字,你这情况确实挺不易的,但是我还是要劝你几句,虽然你以前得乡亲们的许多帮助,如今你回馈大家也是自然,可你也要量力而行,

你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职正事上来,你任正字也有三年多了,才能是有的,可精力都被旁事牵扯了,

我调你来司经局,希望你能专心办事,不要过多为杂事干扰,你如果能够升迁,那么你才有能力帮更多,否则你自己妻儿都养不活,又如何帮他人?”

“你这个情况,局里可以给你照顾一下,先给你预支三个月俸,还可以再给你借支一笔公廨粮,”

刘绪月俸才一千零五十,日料杂用等合四百五,三个月四千五百钱,双俸则是九千钱,怀玉再借他两石粮,不收利息,算是局里对本衙困难官吏的一个帮助了。

“下官,下官····”刘绪已经激动的不知道要说什么了,这位出身寒微,却能够努力拼搏奋斗,从放羊娃成为进士,武怀玉也是听来济说此人能力品行出众,得他举荐后请调过来的。

他也发现这人确实才华不错,九经他通五经,而且不只是穷经儒生,庶务也不错,值得培养。

“都是衙门同僚就不说那些了,”怀玉摆摆手,“要是以后还有困难,你直接找我便是,”

刘绪感激的拜谢。

“咱们最近抄书这任务挺重的,我们现有楷书手抄不过来,我正打算把这抄书一事,分包一些出去,交给国子监的学生等抄写,”

刘绪马上说自己也可以晚上抄写。

“我说这些不是让你抄书赚钱,抄一卷书才能赚一匹绢,一点辛苦钱而已。”他摆摆手,“我看你办事能力很好,打算把这抄书之事外包出去······”

怀玉是要搞抄书外包,让刘绪做一个小外包头,比如五百卷一千卷书抄写任务打包一个项目,给多少钱外包给刘绪,刘绪可以再分包给国子监的学生等,这里面辛苦些,但肯定有不少差价的。

一卷哪怕只赚个几十钱,百卷也能赚几千了,真要操作,里面还是有些好处的,就是会比较辛苦。

但刘绪是不怕辛苦的,这比抄书来钱快的多,甚至笔墨纸张里肯定也还有些空间。

这事还不算是贪污什么的,毕竟是司经局现在真实需求,这些操作都是在正规范围内的。

甚至这种分包模式,还比较有效率。

当然,顺便给自己下属谋点小福利,也是人之常情,张承德、刘绪这样穷困的文学、正字们,让他们借机赚点钱,补贴家用。

这也是拉拢部下人心的重要手段。

“我唯一的要求,就是抄的书必须质量有保证,得达到要求。我给你每卷书的抄写价格是万字匹绢,按当下绢价,或二百钱。你要是能够找到人给你百钱一卷抄书,只要抄书的好,那是你本事。

纸笔墨这些,局里可以提供,你也可以照局里要求拿钱自行采购,还是那个要求,必须要达到局里要求······”

“我可以先预付你三成款,然后每交付一批再给一些款,最后留两成尾款,只要全部验收合格就都拔付给你。”

这些条件那都是非常照顾了。

“谢馆主。”

“把事情办漂亮,就行了,现在赶紧去支了钱粮回家招待亲戚吧。”

(sdingdiannn/ddk75055272/36705635.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