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 第651章 试点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651章 试点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10-13 19:54:31 来源:顶点小说网

“阿郎,明府君来拜见。”

明府是唐人对县令别称,武怀玉回龙桥,三原县令也是闻讯立马赶来拜见。

“快请。”

现任三原县令是熟人,还曾是马周的伯乐,当年马周落魄之时,赵仁本却是慧相识君,特给了他一笔盘缠,助他入京求仕。

“拜见相公。”

“张公别客气,快坐。”

怀玉上前挽起他手,很亲热的拉他进客厅,

亲自给他倒茶,“这也是今年新茶,顾诸紫笋,味道不错,”

赵仁本是来拜谢怀玉的,他先前在御史台为从七品殿中侍御史,武怀玉兼御史台治书侍御史时,很赏识重用他和张行成两人,还让他管殿院,等武怀玉拜相后,还特意举荐提拔他为吏部员外郎。

吏部员外郎是从六品,却也是升五品前最重要的一道关。

五品服绯号为通贵,踏入五品也就不再为吏部选官,是宰相任命了。省台重要官员都是五品,如中书舍人、给事中、谏议大夫、郎中、中丞,也皆因这些五品职都是要职,

所以惯例要升中央五品,必须先任六品清官。

六品清官中,除东宫僚属外,其实仅有七种,诸司员外郎、侍御史、起居郎、太学博士、国子助教、秘书佐郎和著作郎。

其中起居郎、太学博士、国子助教、秘书郎、秘书佐郎都带有学术性质,非一般行政人员所能胜任,而且员额不多,唯有员外郎和侍御史属于一般行政性质。

侍御史只得四员,员外郎则员额最多,六部二十四司,每员一二人,因此,郎官成为低级别官员向高级别官员上进的一种重要途径。

武怀玉第一次拜相时,帮了赵仁本一次,让他成为吏部员外郎。而他北伐归来,又帮了他一把,提拔他为三原县令。

员外郎从六品,一般也有直接升郎中或侍御史的,但更多也是要在二十四平行调动,或是到边州、畿县。

尤其是近年朝廷渐有条不成文新规,不历州县不拟台省,想要走的更远,地方任官经历必不可少。

本来赵仁本一届吏部员外郎干满,得停选。

等一年就叫做“停一选”,而停选的时间也是从一年到十二年不等,这还要根据官阶的高低以及功勋的大小进行评价。

赵仁本这员外郎还没干满四年,不过考核很好,正好三原县令出缺,武怀玉举荐赵仁本升调三原县令。

三原县令是畿县令,正六品上,员外郎升调三原县令,既不用停选,还能升迁,有了畿县地方经历,那么下次冲击五品,都更有机会,不论是升郎中还是中书舍人,都很有机会。

赵仁本三年时间,从殿中侍御史到吏部员外郎,再到如今三原县令,可以说是弯道超车走捷径了的,

他是走的武怀玉的路,官场上也是理所当然的把他视为武怀玉的门生旧部了,这个标签打上,轻易是换不了的。

赵仁本虽说出是出生天水赵氏名门,但他父亲官职不高,仅做到怀州司户。他是从小官做起的,从武德元年到贞观元年,也才做到殿中侍御史。光有才能不行,还得有过硬的家世,更得有官场上的靠山。

三原县令虽只是县令,可这是畿县,干好了还有机会升五品京县令,或是直接入台省做中书舍人、给事中、郎官。

“三原县的情况摸清了吗?”

“我到任后全县各乡都走访遍了,县里情况还不错。”

武德朝时三原县一直是分分合合两个县,甚至县城都迁来移去,贞观时才又合为一县,县衙选在龙桥东北十来里处,在白鹿塬下。

“我走访各乡,发现县里塬上和塬下平原,相差还是很大。”

平原也就是白渠两岸,这是关中最肥沃的良田,又有白渠灌溉,一马平川,水土肥沃,这几年风调雨顺,粮食年年丰收,兼之三原又是通往北边的交通要道,如龙桥还在武家带动下,成了工商大市,无数工匠商贾云集。

相比之下,塬上就干旱缺水,贫瘠的多,

三原,南有丰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

其实在三个塬的北边,还有嵯峨山区,那里比塬上条件更差。

县里平原主要是种麦,塬上主要种粟,山里也都是种荞麦高粱等为主,越高越穷。

“幸好有相公带来的祥瑞种子,这两年咱们塬上、山里都已经到处都在种玉米土豆红薯这些,百姓们头回能够填饱肚子了,”

玉米的产量在平原上没啥优势,不比麦子强,但在山区却特别有优势,尤其是山坡、石头缝里都能种,也不需要引水灌溉,靠天下雨就行,除非特别大旱,否则都有收成,比荞麦糜子还强点。

至于土豆红薯就更了得了,这玩意是杂粮,可产量很高,不管是拿来搭着主食吃,还是用来养猪什么的,都非常不错,要是精细加工成粉条、粉也是不错的。

塬上、山里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靠天吃饭,以前三原县平原上的人要是条件差点,本地娶不到老婆,那就都是趁着干旱年,到塬上去说亲,实在不行,就去山区里,那些饿肚子生活艰难的人家,也愿意女儿嫁到平原上日子好过些。

武怀玉第一块地,就是在白鹿塬上的长坳,怀义开始得赐的地也是在另两个塬上,

后来武怀玉陆续也在三个塬上买了些地,塬上的地便宜。

这两年塬上的武家庄子,都不再种麦,都是种玉米土豆红薯高粱这些杂粮粗粮,一边也养起了猪。武家也没对周边百姓藏着掖着,附近村民们看到武家的收获后,也是再坐不住,都来武家买种子,

跟着种起了这些祥瑞,又跟着养猪等。

赵仁本新官上任,特意全县都走了一遍,塬上塬下还有山里,很认真的走访调查,很是惊讶。

塬上和山里的三原百姓,现在居然已经勉强温饱了,一些胆大养猪运气也还不错的,甚至已经赚了些钱。

当然,三原县最让赵仁本惊叹的还是龙桥。

三原县之前还是两县的时候,迁来移去的有过四个县城,但这四地,现在都远不如龙桥兴盛,

“相公,龙桥这里得武家带动,发展的非常好,人品众多,工商兴旺,又是交通要冲,我想给朝廷上报,申请把县城搬到龙桥来。”

现在的县城,处在白鹿塬下,清峪河旧道的南岸。

相比起三原最早的旧治清水谷永安城,以及后来迁移到白鹿塬上的永安镇,再到后来塬下的任城,旧永安城位置险要,最开始是军城,后来塬上的永安镇,居高临下当交通要冲,

任城依塬而守,面对平原。

总的来说,以往主要是突出军事上的需求,而现在和平时期,赵仁本觉得县城应当选在交通更便利,经济更好的龙桥。

“县城迁到清河乡龙桥来,我也是支持的,你回头打个报告。”

县城迁到龙桥,对武家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

赵仁本说龙桥是个好地方,十里相邻的龙桥武家堡和李家庄,居然出了两宰相,

赵仁本是很想在三原做出一番政绩来的,这样就更有机会冲击省台要职,不管是各司郎中,还是著作郎秘书丞大理正,他都是想试一试的,

到他这年纪,往上的每一步都得努力,要是没走好,那可能一步调队再跟不上。

“相公,听说朝廷准备要推行新法,我三原县有没有什么可以做的?”

“我可以在朝中为三原县争取一个新法试点机会,能不能成这个还不好说,不过我建议你,可以先着手对三原县先做个全面摸底普查,把户籍人口、土地田亩、家庭财产,都调查清楚,要准确。”

朝廷之前也是立五等户,以家庭财产多寡来分等,后来又细分为九等。

其中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户统称上户,中中、中下、下上三等户称为次户,下中、下下为下等户。

征收户税就是按户等来征,甚至衙门里平时一些地方上的费用摊派、杂徭也是按此来的。

只不过就算开国都第十三年了,可户籍人口、家庭财产、土地田亩这块,其实依然很不清楚的,

隐瞒人口,虚报岁数,假报财产,以及田亩混乱这种事情非常普遍。

既有百姓为逃税少报,也有官吏为多征而多写。

许多富人地主明明财产很多,却各种隐瞒少报,不少百姓很穷,却硬被胥吏写成上户。

如果朝廷要推行两税法,那么这些都是必须先搞精确的,毕竟户税要按财产来定户等征收,地税也是要按亩来收租。

“想要地方发展,首先还是得让百姓能安稳,我武家来到龙桥也十五年了,对这里也算是十分了解,朝廷的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之上,可现在的龙桥,其实许多百姓都没有地,或只有很少的地,可编在户籍上,却依然还得按丁缴纳租调服庸,百姓多有怨言,觉得不公,负担太重。”

赵仁本点头,也早在下乡访察时发现这些了。

“我跟圣人进谏,对于无田地的百姓,列为客户,不论有几丁,也不再征收一丁两石粟的正租,仅按其家庭财产定户等收户税钱,如果是下两等户,也免征户钱。

家庭有壮丁的,仅需每年服二十天正役,中男的,服州县的一些杂傜。”

“咱们三原县可以申请先试点。”

赵仁本惊叹,“如果真的能行此政,那就不会有那么多逃户了。”

“嗯,贵族豪强地主家的佃户,也当登记为客户,不能当黑户。”以前百姓逃避赋税劳役,弃籍逃户,隐匿于豪强地主家,这对朝廷很不利,甚至让豪强地主们掌握了依附于他们的这些人的人生自由,形成很强的依附关系。

现在把这些佃户清出来授为客户身份,客户和主户在法律上统一授给良人身份,那地主豪强对这些人的控制力就大大减弱,

“相公,如果无地者登记为客户,不需缴纳租调,只怕会有很多只有很少地的百姓,会卖地、弃地,主动成为客户的。”赵仁本道,毕竟租庸调制下,是按丁征税服役,一丁一年两石粟、绢二丈、绵三两,一年还服二十天免费的正役,服不够数还要折绢代庸。

管你有一百亩地还是一亩地,一个人丁就算一份。

“如果我们三原县能够试点新政,那可以在普查清楚户籍人口田亩这些后,给予那些有地者划等。

比如说有十亩地是十等,二十亩地是九等,一百亩地一等,有多少亩地就划多少等,把原来的一丁每年两石粟、绢二丈、绢三两也划为十等,

如果仅有十亩地,那一丁就只需交两斗粟、两尺绢、三钱绢。

“那如果一户内有多丁呢?”

“那就一户内的土地先除丁数再划等,比如一户六口人,家有二成丁,仅有三十亩地,那么可以一个划十等丁,一个划九等丁······”

说到底,这套试行办法,其实还是基于按财产来收税,而不是按人丁来收税,而财产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占有田地数量。

当然具体执行的时候,田肯定也还是要按肥瘦分等。

而农民外的工匠商人,也肯定有不同政策。

有田地产业者为主户,无田地产业者为客户,

客户不需纳租调,主户纳租调,但要是田不满百亩,也是可以打折减免的。

试点的时候,对百亩以上地的家庭,也仍是按租庸调制来征,并不会马上就按亩征收,

赵仁本叹道,“如果我们三原县真的能够争取到试行这新法,那么大量百姓将获得税赋的减免,负担大为减轻,甚至许多逃户也愿意重新入籍成为客户的,”

客户也是良民,逃户黑户却不是良民,良民身份其实还是有很大权力的,起码点选府兵、科举当官,甚至做吏,那也起码得是良民出身。

“好处是百姓负担降低,但也有个问题,就是税收会立马减少许多。”毕竟现在只给授田不足的百姓减免租调,但却并没有立马给拥有许多田地的大地主们,也按田亩征税赋。

“相公,我觉得这倒问题不大,咱们三原县现在工商兴盛,工商税赋这块能够填补,”

三原县做为关中白菜心,京畿之地,土地兼并问题是十分严重的,长安的皇亲国戚、勋戚大臣那都是紧盯着,有点机会就要兼并。失地的百姓越来越多,或者说普通百姓也早就没机会再能分授到田。

没有地,租庸调照样少不了,于是乎百姓就只能弃籍逃户,跑去依附地主豪强做部曲或是佃户。

赵仁本做为县令,职责不仅有收缴税赋,劝桑课农,人口增长也是重要任务,治下百姓都弃籍逃户,他这个县令可是有很大责任的。

(本章完)

(sdingdiannn/ddk75055272/36705208.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