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 第594章 激进的太子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594章 激进的太子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10-13 19:54:31 来源:顶点小说网

“承乾,你有什么感想?”

回庄子路上,李世民问太子。

承乾一路沉默着,实在是对他冲击太大,他没想到就在长安城外三十里的樊川,老百姓的生活就如此艰辛了,

“父皇,天下百姓都如郑老汉一家吗?”

“差不多吧。”李世民道。

怀玉补充了一句,“无地百姓大都如此,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也不过是勉强生存,一日不作则一日无食,遇点灾荒,毫无抵抗,往往只能高利借贷,最后却又还不上,便只能曲妻卖女,甚至沦为奴隶······”

“父皇与太上皇起义师,不是已经推翻了暴隋昏君,如今一统海内,百姓不是应当过的很好吗?”

李世民无法回答。

怀玉道,“殿下,我皇唐代隋,推翻暴政,结束动荡,百姓比起从前,已经好太多了,而且圣人君临天下,推行的仁政不断,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的。”

“可是,可是老师刚也说了,无地的百姓,再怎么变,也会跟郑老汉一家一样的。”

“陛下,两税法这两年已经在试行征收了,贞观朝的户税跟武德朝的户税有很大不同,更别说我贞观朝的义仓粮统一征收标准后,实际上就是新的地税,

只不过现在户税小年征四十万贯,每三年为一大年征八十万,都是固定额度,属补充税收,征的不多。

“均田制难以实行,租庸调制更不适应现状了。”

“可不敢要工钱,就让她服侍便好。”

而朝廷的基本税制却是与均田制挂钩的,一丁授田百亩,然后才有一丁租两石、绢两丈,绵三两,服役二十天。

天下还有四成的人口,其实无地,一部份在城市坊郭从事手工业等,绝大多数散居农村,以租佃土地为生。

“父皇,儿臣觉得,如郑老汉这样的穷人,如果朝廷非要向他们征税,他们确实也交不上来,所以宁愿脱籍逃匿,而如果是按资产、田地征税,那么对富人地主来说,税赋也并不是很高,哪怕一亩征六升一斗,相比上田亩收两三石,那也只是很少一部份,

与其向穷人按丁征税,不如向富人按田亩征税,既能保证税收,还能保障穷人生存。

李世民看着怀玉,“你之前为计相时,曾跟朕提过两税法,用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你觉得现在有条件推行吗?”

武怀玉上前扶起他,“郑老伯请起,”

租庸调制按丁征,征税简单,尤其是在国初动荡之中,更好操作,而两税征收前提是得先调查清楚资产划定好户等,清量出准确的田亩、田地优势等级等。

在众人喜悦中,皇太子承乾也站出来宣布,圣人仁恩,特旨免除这个庄子上今年夏租。

在庄园喝了杯茶,皇帝的卫队也来了。

“你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对这里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我武家如今接管这个庄子,正需要你这样熟悉的本地人帮忙与大家打交道,”

对郑老汉来说,免夏租,那意味着免去三十多石稻子田租,稻子现在虽不值钱,可却够家里紧着吃上一年。

“可他们坚决反对呢?”

义仓粮这两年还不断有人上书要取消,或是改成户等征收限额五石等,本身就是触犯了这些贵族地主们的利益的。

要是留在关中分的地不多,但税赋却都是一样多,不如给地主家做佃户。

“老伯快请起,不兴这个。”

武怀玉召来庄中管事们,让他们去把原来庄子的佃户都请来庄中。

毕竟以前义仓粮,时征时不征,征的时候也多是按户等来收,最高也不过五石,但武怀玉坚持要按亩征收,亩收两升,如裴寂这样的大贵族大地主,一年就得交几万石。

自己的地啊,

多少年来,郑老汉不止一次的曾幻想过,只要肯下苦力,肯拼命,早晚有一天能够攒起一笔钱,一亩一亩的置起自己的田地,到时也能成为一个自耕的良民,再不用受地主的盘剥,也不用担心他们不再把地租给自己了。

当然现在有这个条件了,但最大的一个阻力,其实就是这两税法以资产、田地为征收标准后,等于以后主要就是贵族官僚地主们交税了,而以前这群人恰恰是不交税,或交极少税的。

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最大根本不同,在于现行租庸调制是以丁为基本单位征税,有丁就有税赋有役,但两税法不同了。

“草民拜见陛下,”郑老汉心里一慌,扑通就摔了一跤,他倒干脆趴在地上拜伏。

仅收夏季主粮一半粮,且最多一石,不要其它副产品,更不要秋季作物的收成,这已经是非常良心的了。

“回头我还会从长安请先生过来,在这里办个村学,你家中二郎也可以送来读书,无需学费的。”

武怀玉没有马上回答,这个问题太大,不好回答。

或许自己现在暂时不急盖房,应当把太子赏的黄金拿去买地?

那可值二十几贯钱,樊川的稻田难买,但是在神禾塬上或是少陵塬上,买上十亩麦地应当是可以的。

凡是雇佣的,还提前支给他们一个月钱粮。

承乾的话倒让李世民很意外,但他也还是说了一句,“可要全面推行两税法,就如你老师所说,会遇到贵族地主们的大力反对的,”

老汉高兴的再次跪伏地上,要向怀玉磕头。

“工钱还是要给的,”

不需要租押,但也不允许转租。

一下子有了一年的存粮,穷老百姓如何不喜。

郑老汉有些诚惶诚恐的来到庄子,事实上现在都还有些脑子嗡嗡的,一名皇家禁卫骑士来到他面前,“郑伯,圣人和太子召见,请。”

“老伯若是舍得,可以雇她到庄子上做使女,包吃住,管两季衣裳,另外每月给五斗米做工钱如何?”怀玉道。

太子也在思考着。

“庄子上用人地方很多,我想请郑伯你来庄子上做事,一月给你两石稻子,春、冬各衣鞋一套,如何?”

“儿臣认为,只要路选对了,就算一时遇到挫折也要走下去。”

均田制其实已经推行不下去了,有名无实。

另外就是朝廷也有许多职田、公廨田,什么勋田、皇庄等,也占据了很多田地,

这就导致均田制也就是开国初时分了几次地,后面就没地可分了。

现在最多收一石,则意味着如果夏粮收获两石以上,则租额不到一半,佃户能留到手的更多。

地仓粮一亩两升,两三年了,现在都还吵吵闹闹个不停呢。

所谓一丁百亩地,八十亩口分、二十亩永业,也就是个大饼。哪怕是最初运气好赶上了,分到地的那些人,死后这地其实也很难说真能如实缴还口分田,因为人死了也还有儿孙,这地实际上仍是继承了。

哪怕有良田万顷,顶多也算一丁两石来收而已。

“武相公要退租?”郑老汉面色大变,声音颤抖问。

这些租调,起码得四亩地的桑麻粟麦产出才够,还要加二十天的免费劳役,如郑老汉这样靠租地为生,收成还要上交一半,那这租调的负担就得是佃地八亩的收益分成才够。

这重新换契立约,也不要送礼请客之类的,老汉简直不敢相信。

老汉起身,“大恩大德无以为报,武相公若是不嫌弃,便把小老儿家的丫头留在身边端茶倒水服侍吧,如今也十二三岁了。”

均田制听起来很美好,但在北朝时战争频繁,人口损失严重,土地很多,有条件均田授地,甚至那时连耕牛和奴婢、妇人,也都能分到地,但如今大唐天下一统,均田制却不好实行了,甚至在隋朝时就有严重问题了。

眼下李世民如果说要直接取消租庸调制,全面改成两税法,那可能地税就要加到每亩六七升,甚至上田亩税一斗。

郑老汉颤微微的跟着来到前厅。

两税就是户税和地税,户税的征税标准不分主户客户、壮丁、中男这些,只按当地资产、土地,划分贫富等级来征户税。

所以说到底还是均田制现在问题严重,土地大多在贵族世家地主豪强们手中,他们占据六七成的土地,还有少部份是自耕农或半自耕农,地不多。

义仓粮的税率也不高,良田也不过亩征二升。

樊川这里的稻田,不少可是能产两石以上,这还只是夏季粮。

如果朝廷废租庸调制,那么正式行两税法后,这户税和地税税率肯定要提高不少的。”

这些无地者,身份也多不入籍,逃役脱籍浮寄于乡里,依附于世家豪强,也称之为逃户、隐户,又或地主豪强的部曲、佃户。

户税地税又按夏秋两季征收。

郑老汉原本租了三十六亩地,三十亩水浇稻田,六亩旱地种桑麻,现在武怀玉再租给他二十四亩稻田。

而且每次分地,是有部份为永业,死后也不上交的,那么一次次分下去,最终就没地可分了。

进了庄子,李世民和承乾也还都有些闷闷不乐。

连租押都不要。

如郑老汉他们国初,是有机会回原籍老家,或是就地落籍,甚至还有机会均田分地的,但他们基本都拒绝了,

理由老郑也说的清楚,在关中分不到几亩地,能分的地多点就得迁去边地,老郑他们又畏惧边地苦寒,害怕蛮胡,而且迁移也不易,更重要的是入籍授田后就得服役纳税了,而税赋并不轻。

老师曾经教导过儿臣,说过木桶短板,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木桶最长的板有多高,而是取决于木桶最短的板有多高,

武怀玉做计相时主张推行的义仓粮新规,亩纳两升,官绅一体纳粮,这个事情其实就引起许多人反对了。

其中占总人口不过千之二三的大地主们,占田却达百之四五十。

郑老伯还有太子赏赐的三两黄金,又有退还的一千上庄钱,现在又免租落下三十石粮,郑老伯已经在想着,或许等秋后就该请人来把自家的几间草棚,换成夯土墙和瓦房顶,这样就再也不用担心阴雨季节漏雨了,

“臣建议可以一步步来,先选一地试点,总结积累些经验,也发现一些问题,总结改进之后再慢慢更多地方推广开来。

要是彻底无地,还入籍为课丁,那这税赋可就压力巨大。

盖上个四合院房,他也就成了有身份的人,腰肝能更直挺,是了,他马上还将成为武家庄的庄头管事,一年有二十四石粮工钱呢。

郑老汉没想到这天上真会掉馅饼,再三确认后还是高兴的应下了。

郑老汉带头跪伏地上,向着太子和皇帝高呼万岁。

也有些最初分了地的百姓,因为负债等原因,最后违规把地卖了,被地主豪强所兼并,比如武怀玉刚来的时候,在白鹿塬上遇到的武成一家,他家原本就分到几十亩地,但后来都让他卖掉了。

皇帝赐坐。

“不是退租,是重新签份租契,你不是想多租点地吗,你之前说是想再租二十亩租田是吧?

我干脆再给你二十四亩,凑个六十亩整,租额呢改一下,是按我武家惯例,夏粮收割后,收多少咱二一添作五,各取一半,丰年最多也亩租不过一石,

若是歉收,也按比例减租,秋季作物不再收租,也不额外收其它礼。

他从老家再到这里,这些年他给许多家地主打过长工做过麦客,也当上了佃户,但其中受到的许多委屈,也是一直憋在心里。

在国初时这是很难做到的。

地主,

“怀玉,你觉得朝廷该怎么做?”

李世民沉吟。

“其家庭有成丁者,需服二十天役,但允许折庸代役,”

“那就处置带头反对者,杀鸡儆猴。”

两个税法区别巨大,但好坏也很明显。

帝国能否长治久安,也取决于最底层的这些百姓能否填饱肚子,如果底层的百姓都活不下去了,那就算如隋朝那般威震漠北,攻灭青海,远征林邑,数攻辽东,百万铁甲也只两世而亡。”

不管是户税还是地税,这都相当于是向富人加征的税,以前他们没这些税,或者说相差巨大,肯定会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李世民听到这话却是大为摇头,“错,大错特错,就算身为天子,行事也无法这般独断专行,如果有人反对,那就得想办法说服他们,而不是一味的打压惩处,”

然后地税,就是如现在的义仓粮,按田地等级、数量,按亩征收。

这工钱很高啊,一月两石稻子,一年还有两套衣服呢,一年就是二十四石粮,这都相当于十多亩地的收益了,以前他佃地,种了三十亩水稻,一年到头交完租剩下的也不过比这多点而已,还一家老少天天挥洒汗水。

还有一点,对于现在这些无资产无地的百姓,不论是逃籍的黑户,还是地主的佃户,都应当统一入籍,编为客户,所有客户,不按租庸调制征税征役,而是只按两税法,按其户等征户税,如是最末等户,可免征户税,其无地者,也同样免征地税,”

“陛下,臣之前为度支使,派人清理户籍田亩,发现大唐地主官僚占总人口不过百之六七,但所占土地却占全部田地的百之六七十。

均田制下,真正能够一丁百亩足额授地的,少之又少,多在人少地多的宽乡,关内中原腹心,尤其是城郭近郊,只有少部份占田三四十亩至五七十亩,已经属于中上户,是富农了。

有这百亩地,那税赋负担还可以,但没有这百亩地,或不足百亩地,实际税负自然就提高了。

怀玉拿出个盒子给郑老汉,这是他原先租地的契约,里面还有一千钱的租押。怀玉把租押还给老汉,原来三十六亩地的佃契,也并给了老汉。

多数只占田三五亩或二三十亩,主要是靠佃租为主,属于半自耕农,生活还所有保障。

可等定好的契约推到面前,让他按手印的时候,他才回过神来,忙不迭的就按了手印,

裴寂庄子抄没后,这季夏粮是要交给官府的,夏收过后,这地才算正式属于武怀主,现在皇帝特免去了大家这季租子,而武家又不收秋租,因此大家今年相当于免租一年。

“我就是个佃户,啥也不懂。”老汉心动却又惶恐,一个青壮长工,现在也不过是一年十石粮,加了两套衣服。

我要买地,哪怕十亩塬上的旱田麦地,那也是值得的,那是自己的地,再不用交租,多好。

果然看到先前在他家吃窝头的那三位,如今更换了衣服,尤其是中间那位更是换上了四团龙纹黄袍。

“臣以为一切根本还是土地和税制,”

当天,武怀玉亲自见了原来庄子上的所有佃户,跟大家重新续了租约,不仅没收礼,还退了原来的租押,甚至降了租子,又还从这些佃户和上下两村的村民里,雇佣了些人到庄子上做事,

心头的这念头一起,就再也压制不住了。

今年置上十亩地,以后每年置个二三亩,那么以后自家就有几十亩地,再也不用佃租别人家的地,再不用交租子,也不用经常去给地主家免费干活,甚至年节还要去送礼了。

想不到我郑老汉临到老了,还要发家创业了,将来我的子孙不用从小就给人放牛喂羊的熬了。

(本章完)

(sdingdiannn/ddk75055272/36705265.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