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 第593章 饥饿的盛世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593章 饥饿的盛世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10-13 19:54:31 来源:顶点小说网

承乾手里拿着那窝头,实在吃不下,心里想着这或许就是吃糠咽菜吧,再细嚼慢咽也是难以下咽,又吃一点点,最后还是悄悄放到了桌上,

他端起破口的黑陶碗,喝起红薯小米稀饭粥,虽然粥很少,倒是有股甜味。

郑老汉的小儿子手疾眼快,拿走了那大半个窝头,还瓣开,分了块给妹妹。

老汉有些尴尬的训斥了儿子两句,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十岁的孩子活干不了啥,吃啥却啥不剩,”

老汉小儿子一边大口嚼着窝头边往外走,还嘟啷道,“窝头一人一个,那窝头本就是我的。”

“饿死鬼抬胎,赶紧把牛去饮饮,拴大树荫下去,别晒着了。”

“知道了。”

饭后,也没有茶水。

李世民坐在草棚门口,听着郑老汉一句句说着生活的不易,心里触动挺大,坐在太极宫中,这两年皇帝感受着四方来朝,百官称贺,不免有些得意起来,

哪有百姓吃不饱肚子的盛世,又哪有百姓衣不蔽体的盛世,更没有百姓不愿做良民宁做佃户的盛世。

少年太子受冲击更大。

承乾在旁边听着,心里计算,郑家种三亩麻,一亩才产十五斤,一斤麻能织五尺布,五丈布才一端,比四丈一匹绢还要多一丈。

承乾觉得不够,“我记得朝廷官奴婢、罪犯的口粮,丁口日给二升,中口一升五,小口**,而放免过一次的蕃户如果承役长上,丁口日给三升五,中男三升呢。”

老汉说他们家现在每天煮半斗米,再搭上红薯土豆、蔬菜,基本温饱了。

这是家里头等大事。

太子的数学还可以,他觉得老汉家才种了三十亩稻田,亩产两石,也不过六十石稻,交掉三十多石,那就余不到三十石。

老汉笑笑,“够了。”

他家佃租的地里稻子快收了,他问武怀玉他们粮铺能不能提前收。

太子忍不住从身上拿出个锦袋,取出三枚足一两的金开元通宝钱,“郑伯,这个就当是这顿饭钱。”

老郑想卖十石稻,三十钱一石也行,但希望能提前支钱。

“老伯,实不相瞒,其实我们不是长安粮铺的伙计。”

这个租押交上去后,才能租到地,这笔钱退租时才会退还,而且是没有利息的。

上庄钱,也就是押租,地主为防佃户到时交不上租,所以佃地得先交押金,这跟后世租房押一付三一样。

“那你家这三十亩粮,交完租够自己吃吗?”太子问。

在缺少油水副食的年代,又是以体力为主的百姓,这点粮是不够吃的,但老汉却说温饱,那是因为每天还要搭上许多红薯土豆蔬菜,一半一半的搭,甚至如这窝头里还掺了玉米叶玉米棒子和糠麸。

怔怔发呆许久,似乎转不过弯来,没接受了的这么大的消息。

为了能够继续租那三十六亩地,甚至想再租些地,老郑最近也是觉都没睡好,天天下地看着稻田,一边还想着怎么筹些现钱出来,做好续租准备。

至于说家中穿衣吃盐,买些针线日用等等,就得靠家里的那六亩桑麻,种桑养蚕纺丝织布。

怀玉在旁边纠正太子,“二十几石粮可不会全留做口粮,还要卖掉一些的,”

唐给官奴婢衣服供给春衣每年发一次,冬衣每两年发一次,丁奴春衣有头巾、布衫裤等。

老汉说自家这稻田,精耕细作,浸满了一家人的辛勤汗水,一亩地能有两石收成,今年大约能收六十石。

老汉有些为难的提了个请求,

“这两年有武相公献的海东祥瑞庄稼,咱们庄户人家也算是沾了大光,这红薯土豆子不挑地产量还高,山坡地头都能种,搭着粮吃,起码不用饥荒。”

那郑家一年六亩桑麻所产,穿衣得两匹布,也就能卖两匹斗布、一匹半绢而已。

“还没算种子呢,稻地每亩用种四升,”

上下两村三百多户一千余口呢,真正能在这庄子上种到地的并不多,得是那种信用口碑都很好,又勤劳肯干还强壮的人才租的到地,一般人是租不到地的,没有地的人就只能在地主家熬长工,或是各处打零工,又或者干脆到终南山里去烧炭、伐木、扛树等,日子更苦,更不稳定。

郑老汉看着那三枚黄灿灿的钱,眼睛瞪的大大的,这钱长的跟铜钱一样,但更大些,更亮,更好看。

绢卖钱,布做衣。

半斗米就是六斤,九个人一天六斤米,还是糙米,一人平均十两左右,怀玉心里换算了下,唐代十两也就折后世七市两多点。

往年惯例,田租是夏粮五五分成交租,这两石就要交一石给地主,自己能剩下三十石不到,因为除了租子外,还有些额外的开支。

“收成一半交租吗?”承乾有点惊讶租额很高。

郑老汉点了点头,“看出来咧,你们不像粮铺的伙计,你们是粮铺的掌柜和少东家吧?”

三亩不过四匹斗半布,郑家九口人,做套春衣那得四丈布,冬衣就算两年做一次,可一次也得耗费十丈,摊到一年也得五丈,那一年春冬衣就得起码九丈,差不多两匹。

“这地主换了人,到时要重新立契租佃,按惯例要交上庄钱,”

“种一亩麻,辛苦一年能得十五斤麻,织得一端半麻布,一亩桑田种桑树两棵,每亩养蚕可产绢半匹,折算下来,那六亩桑麻,还能收四匹半麻布,一匹半绢。

贵族宽袍大袖,一件袍子得一丈多布料,不过平民百姓穿衣,都是较为短小节省布料,五口之家做套春衣,有两丈布足以,冬衣则更费布料,一家五口置办一套冬天起码得五丈。

但也无奈,五亩稻收成换三百开元通宝,就三百吧。

“我家佃租了三十亩稻田,还有六亩地,三亩种麻三亩种桑,那三十亩稻田今年长势不错,过些日子就能收了,”

就算如此,也顶多算是勉强果腹,其实一直是处于半饥半饱中。

承乾看了眼父亲和老师,李世民对太子点了点头。

这可是京畿,这可是长安小江南的樊川,这是京畿最富饶之地啊。

老郑之前租的三十六亩地,虽也都交了租押,但他担心换地主,到时万一庄头管事多要些租押,那他得提前准备好,否则这地租不到,那这一家可就没着落了。

可现在真正听到最底层百姓的心声,才知晓,其实百姓过的仍很艰难。

这还是郑老汉家现有有牛,有自己的犁耙农具,也不用地主家的肥,否则分成更高,当年他刚开始租地主家地的时候,那时还是二八分成,他拿二,地主拿八。

可惜价格又这么低。

其它如修渠、用水等等,各种费用不少的。

因为没钱,所以找了个终南山里的姑娘,山里条件没樊川好,姑娘也愿意来这樊川种稻吃米,要的彩礼也不多,但老郑也是东拼西凑才够,如今家里能换钱的,除了那头老黄牛,便只有地里还没收的稻子了。

三十亩稻,种子就得一石二,如果有的人家缺粮没种,得向地主借贷,那利息很高的,借一还一,那一亩种子实际就得本息八升。

“你家口粮不是勉强够吗,哪有余粮可卖?”

可家里能换钱的东西并不多,妻子儿媳妇女儿们辛苦织的绢布,也早卖了换钱给二儿子订婚。

郑家虽然全家辛勤劳作,但他们穿的都是打满补丁的旧衣,吃的也是搭着粗粮的粥饭,住着几间草棚,但他们却很满足了,起码有个家,有安身之地。

老汉呆滞。

茶叶这玩意普通百姓是吃不起的,就是一人一碗井水,还算清凉甘甜。

掺玉米叶子、米糠麦麸的窝头,都不能敞开吃,一人一天才几两的口粮,一分米面一分粗粮还搭一分菜,

这一家大小九口人,一个月也仅有两石半口粮,折下来,一家子九口一天口粮才八升,一人都合不到一升,比官奴婢、罪犯的口粮还低。

三十石稻,去壳碾米,其实最后也就能剩下二十石左右,郑家一天半斗,一年算下来要十八石,这么一算,郑家佃租的稻田,其实交完夏租后,就只剩下口粮了。

“你们这是做甚,三个窝头而已?”

要是没牛,借地主家牛,还得不少钱。

十石粮不过三百钱而已,

他没见过,莫不是传说中的金钱?

还得要靠秋季杂粮搭配,才能勉强填肚子。

“也不全是,夏粮交一半,但秋粮不分成交租,不过惯例地里产的,也要给庄子上送些,”

“孤是大唐皇太子,你面前这位乃是大唐天子,太极宫的圣人,这位是我老师武少保,也就是你的新地主。”

比如这马上要到收获季节了,得请庄子的庄头管事来看田,其实就是估算今年产量,定下租额,惯例是要请顿酒甚至送点礼的,交租的时候,往往庄子上还要大斗进,实际要多交些。

“太子,圣人,武少保·····”

他目光在三人身上扫过,已经带着诚惶诚恐和敬畏,最后落到那三枚黄金钱上,

终于,老汉回过神来,扑通一下就跪倒在了地上,

先人,他把皇帝和太子还有武少保领进他家草棚,还胡咧咧了那么久,天啊!

咋办,这可咋办。

(本章完)

(sdingdiannn/ddk75055272/36705266.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