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 第969章 武怀玉当列几等?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969章 武怀玉当列几等?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3-21 15:43:07 来源:顶点小说网

廷议后,皇帝留武怀玉。

先例行为皇帝检查龙体,解毒的药服用的效果还不错,龙体正在恢复中。

皇帝有些兴奋的道,“今早,朕醒来时,发现又起来了,”

“这是好兆头,说明陛下龙体恢复的很好,不过还是要继续疗养,这点元气得继续培养。”

皇帝倒不是那种憋不住的人,

经历了这次事后,皇帝也深知不举的可怕,万一真折腾坏了,那对于一心想要成为与秦皇汉武并肩大帝的他来说,那是难以接受的打击,毕竟他才三十八。

“朕很羡慕你啊,”

李世民看着武怀玉,这么年轻,身体这么强健,病了后才知什么皇图大业,江山美人,其实都得先有个好身体。

二十八岁,

看着面前的武怀玉,皇帝忍不住想到了二十八岁的自己,那年的他刚经历了一次绝境反击,

宫门喋血,绝地翻盘,

他带着八百卫士,夺到了江山社稷。

但那时的自己承受了多少的压力,甚至绝境之下,弑兄宰地囚父才夺取皇位,可他一继位,

颉利就带着几十万突厥大军杀进了关中,饮马渭水,

那时的他,没有半点夺得江山的兴奋,有的只是无尽的担忧,内忧外患,夜不能寐,寝食不安。

那年他二十八,

夜里甚至天天能梦到刘武周、李建成、李元吉他们来索命,

好在他最后挺过来了,渭桥会面,白马为盟,退了颉利,然后又挫败了罗艺李孝常等诸王的叛乱,

那年的武怀玉,更才十八,他跟着自己六骑会盟,他与自己暗会突利,他为自己讨平罗艺、伐灭梁师都、斩杀王君廓·······

十年过去,

武怀玉从一个毛头小伙子,成为了一个稳健的顶级勋臣,甚至有时李世民都觉得武怀玉有几分深不可测,让他开始有了些担忧。

二十八岁的武怀玉,跟二十八岁时的自己相比,李世民觉得自己还是胜上几分的,

但武怀玉仍胜过绝大多数人了,

“你说,朕把功臣也分封边地为诸侯如何?”李世民问。

武怀玉想了想,道,“汉高皇帝曰,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臣以为,大唐应当效此,非李氏不得王,”

“异姓有功可得爵,但不得裂土分封,功高者,也只能得世封别驾。”

武怀玉是很想要功臣分封的,哪怕是分封边远之地,但只要能建诸侯国,武怀玉都觉得非常值得,甚至认为长久来看,对夏族非常有利。

可今天他却一下子听出来,皇帝这话是试探。

皇帝根本不想分封异姓功臣为诸侯,甚至前几年皇帝搞的那个功臣世封刺史,都可能是在钓鱼。

先前改的那个功臣世封别驾,都未必能够长久。

今天皇帝当面问他异姓分封,他要是赞成,只怕就要危险了。虽不至于说皇帝因此就要干掉他,但可能要上个黑名单,接下来皇帝就要对他出手。

“臣以为,非李氏不得封,”

“此前功臣世封刺史虽改为世封别驾,但还是不合适,功臣有大功勋者,可赐封官爵、赏赐钱帛,甚至是授封食邑,但不可封地。”

“如今诸王分封新策,功臣世封别驾也可以停罢了。”

李世民一直盯着武怀玉看,

“宗室为亲,功臣有勋,世封宗室功臣,也是恩亲赏勋,先前诸大臣皆不肯受世封刺史,朕只好改为世封别驾,

这世封别驾不临民、不统兵、不干政事,只不过是享州内三分之一税赋而已,不需取消。”

“陛下,世封功臣都在中原内地州,大多富饶之地,州三分之一税赋也是不少。一州人口少则万户,多则几万户,这三分之一税赋,那就是几千甚至上万户,

武德朝和贞观之初,朝廷实封功臣,食邑最高者不过一千五百户,低者三百户,实封家不过数十家而已,每家都是功勋着著。

世封别驾,封赏太高。”

武怀玉倒不是嫌好处太多,而是已经看透皇帝不是真要封,既然知晓皇帝真实意图,那不如主动再交出来。

皇帝摆了摆手,

“此事不用再说,”

“李泰分封流求岛,其余诸王该分封何处?”皇帝问。

······

离开皇宫,

站在宫门前,冷风一吹,武怀玉发觉自己出了一血汗。

伴君如伴虎,

如今的皇帝,跟十年前的那个皇帝不一样了。

以前的皇帝霸气却也真诚,但现在的皇帝却让人不得不小心翼翼,

君威难测,所谓的帝王心术,就是要让臣子猜不透皇帝的心思。

这样的皇帝,让武怀玉陌生又不安。

他开始怀念岭南的自由了。

武怀玉走后,

李世民独自品着茶,然后拿起资治通鉴翻看起来,

武怀玉编的这本书还没完成,目前只编了几十卷,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编了三十来卷,

李世民这几年几乎天天都要读这书,翻来覆去的看,几乎每卷都读了好多遍,读的越多,收获越多,

他确实从这些历史中得到了很多经验教训,而武怀玉的史评,更是让他获益良多,

可读的多了,也让他越发有些看不透武怀玉。

武怀玉居然能编出这样的书,发出那些史论,这让他感觉深不可测,而武怀玉不只是个编书写史的,这十年他做的许多事立下的那些功劳,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实打实的。

能带兵能打仗,灭过梁师都、灭过DTZ,平过北山奚,灭过岭南蛮。

搞财税也是大才,两税制是远超租庸调制更适合一统天下大唐的治国良策,也是如今大唐贞观迅速起飞的底蕴。

武怀玉为国理财了得,他还把自家产业经营的红红火火,糖、茶、药、酒、盐,然后棉布、造纸、印刷,甚至造船、贸易,

皇帝也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过武家的产业,其明里暗里的产业,规模十分了得,不说富可敌国这种话,

但用市井坊间流传的一句话,如果用武家的绢来系终南山的树,每棵树系一匹绢,终南山上的树全系上绢,武家的绢都还没系完。

终南山上有多少树?

没有数的清,

虽然这个传说有点过于夸张,但武家确实有钱。

李世民这几年仔细的调查了武家的财源,以及这些钱的去处,发现武家的钱财是源源不断,

但花钱也厉害,

不停的投入,开作坊、建商号,各地开矿山,屯田垦荒,

还有几项大额支出,就是每年都会投入大笔钱在各地建育婴堂孤儿院等,收养许多弃婴孤儿,还会买地建漏泽园公墓,收葬无主尸骨和家贫无地葬者,

其惠人所生药铺,更是每年都会拿出不少钱来向贫民百姓义诊和平价售药。

此外,武家在各地开设的社学,也大量补贴平民学生,其开设的技校,每年也是大量投钱补贴。

甚至武家每年还会拿出大笔钱财,在各地捐钱修桥铺路、救治孤寡残疾。

······

李世民对此很惊讶,甚至有点震惊。

既为武怀玉能够愿意每年拿出这么多钱来做善事惊讶,又隐隐又些担忧,武怀玉从不贪污,他也不需要贪污,他有的是钱。

都说武怀玉好享受,好美食好美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可武家遍布天下各地的育婴堂、孤儿院、技校,每年收养了多少孩童,武家那些遍布天下的作坊、商号、矿山,又接纳了多少。

皇帝甚至知晓,武家在大唐海外,也已经有一些据点,如流求、吕宋,如朱崖如安南,

武怀玉功高勋著,武怀玉忠心耿耿,武怀玉不贪不占,武怀玉有分寸知进退,可越是这样,皇帝越是不放心,

如果是长孙顺德刘弘基唐俭这样贪的老贵族,李世民反而倒不怕了,

就算是长孙无忌侯君集柴绍这样的勋戚,李世民也不担心。

可偏偏武怀玉,现在越来越让他感觉把握不住。

可武怀玉做事规规矩矩,皇帝也不好干涉,武家产业经营的好,擅理财能赚钱,朝廷难道能抢?

朝廷倒也确实是抢过,比如武家的白糖,朝廷早就每年直接要了不少份额,拿到手转手卖出就是轻松赚一大笔。

还是武家的生熟药材,朝廷也是每年搏买很多,也是倒手就赚。还有武家近年带头搞起来的棉花种植和棉布纺织业,朝廷也是见机直接插了一脚,从武家这里转让到了棉布纺织的全新技术,

到如今,武家赚钱的那些产业,其实背后也都有了朝廷的影子,有官营有皇家的,都是搭车赚快钱。

武家都是比较配合的,从没拒绝过,而且武家这些产业,全都是如实上缴税赋,不拖不欠不匿。

甚至武家在依法纳税之余,每年甚至还要进贡宫廷。

比如武家的茶叶,各地名茶都会进贡皇宫,其它的酒、棉布、纸张等也是如此,甚至武家印刷的书籍,每年都会进贡皇家。

武家就算买田置地,都是在宽乡的边地,那本就是极需开发垦荒的边地,地广人稀,武家带头开发,那还是朝廷求之不得的,不像其它贵族豪门们,专盯着长安洛阳等腹心之地搞兼并,

人家武家也做钱庄、质库,也搞抵押、放贷等业务,但从没见过他们搞过高利贷,不像大多数贵族豪强们吃相难看。

武怀玉贪财好色,但人家全凭真本事。

可偏偏这样的武怀玉,让皇帝不安,这种不安是因为无法掌控。

特别是这次皇帝差点吃天竺胡僧的红丸灵丹驾崩后,李世民不得不开始考虑一些以前从没去想的事情,

假如他真的驾崩了,或者在十年后大行,甚至是能再活二十年,可二十年后武怀玉也才四十八,

以武怀玉现在这强健的模样,这位陆地神仙逍遥子的弟子,这位如今民间尊称青阳子真人的武怀玉,不说活到他师傅逍遥子一百零四岁那年纪,就算活到八十四也是没问题的,

二十年后,承乾三十七,武怀玉四十八,

以武怀玉的能力、资历、功勋,

谁能压的住武怀玉?

长孙无忌,还是李绩,又或是李道宗,侯君集?

那个时候他们或许还健在,但也都老了,这些人都比武怀玉大个一二十岁,谁能压的住武怀玉?

至于承乾?

或许能做个守成之君,

想到这些,李世民不由的心烦意乱起来。

他甚至想到霍光、杨坚他们,

资治通鉴看不下去了。

李世民拿起另一份书稿。

却是宰相吏部尚书高士廉带头,与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人一起奉旨修订的氏族志。

这本氏族志,已经修了五年了。

皇帝的要求是刊正姓氏,

起因是当初魏征房玄龄程咬金张亮等宰相重臣们,都纷纷要去联姻五姓七家,甚至还要出高额的陪门财,

这在当时让李世民非常不满,

士族的强大,尤其是山东旧士族的强大,对皇族十分不利,李世民不能容忍他们凌驾于皇权之上,

故此才有了修氏族志。

可修来修去修了五年,氏族志都没修成,前后数稿,都让李世民很不满意。

朝廷这些负责修氏族志的大臣,却依然还是要捧山东士族的臭脚,仍要尊五姓为氏族之首,

“叫高士廉来。”

吏部尚书、参预政事高士廉,这位皇后的舅父立马奉旨赶来。

李世民指着他送来的氏族志稿,

“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而靠以婚姻得财,不解人间何为重之?”皇帝直接发出了不满。

高士廉低声解释,“氏族志修订,主要还是以郡姓做为门第等差,是按照魏晋以来的传统,”

山东士族、江左士族、关中士族、代北士族,四大士族,山东士族仍是根深蒂固,民望很高。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李世民不得不把话说的尽量明白,要是按那老一套修,那皇帝用意何在?

难不成皇帝也要为那些旧士族捧臭脚,抬高他们?

“皇族为首,外戚次之!”

高士廉有些惊到,魏晋以来,实行九品中正制,谱籍是选官的根据,划分门第是看历代做官的情况而定,列为门阀的,都是累世冠冕之家。

而现在皇帝授意,要打破这种传统,更不考虑过去做官情况,只看在大唐的官爵高下,以前的不算。

尚官,取代尚姓。

大唐的官,取代过去郡姓。

这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士族体系,而且是以皇族为尊,以新朝贵族为首。

皇帝手指敲了敲桌案,

“你觉得,武士彟当列几等?”皇帝问。

高士廉想了想,“武士彟虽系太原元从,但寒门出身,还曾做过木材商人,若按过去传统,本无资格跻身氏族志高门之列。”

“不过武士彟在本朝官至宰相,册赠司空,以尚官为准,则当入氏族志,可列第三等。”

高士廉他们原本的氏族志稿,是十九郡一百九十八姓,但现在皇帝很不满意,若按尚官,而不是尚姓,那这氏族志能收录的可就要大大增加。

“武怀玉当列几等?”皇帝又问。

“按陛下要求,武怀玉是代司空、太子太傅、开府仪同三司,又是实封、世封功臣,还是贞观元从,当列第一姓,仅排在皇族、后戚之后。”

武士彟、武怀玉同样姓武,甚至是不出五服的族亲,但就算按照魏晋谱系,一姓内各家也是各有等级的。

皇帝要求的氏族志是定九等,

“皇族为首,外戚次之,三公、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为第三等,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为第四等,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孙,余属不入。”

李世民敲着桌子,“长孙无忌列第二等,武怀玉列第三等,武怀玉既是三公之代司空,又是太子三师之太子太傅,还是开府仪同三司,那么便为第三等之首,

至于武士彟,他是追赠的司空,生前曾任宰相,便列为第四等。”

原本皇帝是打算皇族后戚三公一品等皆位列第一姓,可最后却指示武怀玉列第三等,武士彟家是第四等。

至于武怀义,他是武怀玉的亲兄弟,所以按这标准,也是跟武怀玉同列一姓一家,也属氏族志第三等之首。

(本章完)

(sdingdiannn/ddk75055272/36704890.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