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神都锦绣 > 第二十章 上路(五)

神都锦绣 第二十章 上路(五)

作者:钟山布衣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7 10:23:21 来源:顶点小说网

“人参!”冯宝没等谢岩画完,就看出来了,并第一时间惊叫出来。

他这一声,成功引起了商人们的注意。

“人参?”有商人惊问。

更多的商人则是疑惑,心里都在想着:“人参不是产在‘上党’吗?”

商人们是最敏感的一群人,他们从冯宝惊讶的表情里感觉到,他口中的这个“人参”有可能不是什么寻常之物。

“黄掌柜?”谢岩唤道。

“草民在!”黄守义应道。

谢岩将画好图样递给他,然后说:“此物曰‘人参’,明日黄掌柜可将此图交给猎人们,让他们按图索骥,深山中必有此物,你和他们谈收购皮毛以及此物,可用粮食或者其他物资交换,此物可日后卖给我,三十贯一支,我全部都要。”

商人们眼都直了,一齐起身来到黄守义处,眼睛死死盯住那图,无一不想:“什么东西,这么值钱?天哪,三十贯一支!”

黄守义仔细看了看手中图样,总觉得这上面的“人参”和他见过的“上党人参”似乎不大一样,可是“人参”不就是产在“上党”吗?他听人说过,汉《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记载“人参,药草,出上党”,什么时候辽东这儿也有了呢?他不得不问出这个问题,期望能够得到解答。

谢岩自己都是第一次知道,原来“人参”在唐朝时产生“上党”,那后世怎么都说“东北人参”呢?

冯宝更是瞪大了眼睛瞅着黄守义,差点就要开口骂人了,心里想得却是:“东北产人参,什么时候轮到‘上党’了?”

谢岩搜肠刮肚似的,很仔细的想了半晌,还真就给他想到了——后世有一种药,叫“党参”,搞不好就是黄守义说的那种。

一想到这,谢岩踏实多了,故意轻“咳”一声后道:“‘上党人参’应该叫‘党参’,这的‘人参’,叫‘辽参’,都是‘人参’。”

“可是,同样是‘人参’,这个‘辽参’那可是更加珍贵,更加稀有,更加有效。”谢岩特意加重了语气说。

“没错,反正三十贯一支,我们全要了。”

冯宝这句话,仿佛给商人吃了“定心丸”一般,他们没人去关心这东西叫什么了,开始一个个盘算,应该如何把握商机了。

事情说完了,谢岩也就不想继续待下去了。

他刚一离开,王福来马上凑到冯宝边上,低声问:“这‘辽参’,倒底有何用?”

冯宝偷偷瞄了一眼商人,见他们还在那儿讨论什么,便也把脑袋往王福来那边靠了靠,同样压低了声音道:“绝对是好东西,等弄到了,我送你一些,保证让你觉得三百贯都值!”

王福来又吃惊地合不拢嘴了,他已经不记得,在“武平堡”军中,倒底有过多少次这样的表情了。

次日天刚亮,冯宝还在迷迷糊糊中,却听着石子跑进来叫道:“来了,他们来了。”

“什么来了?”冯宝没好气地睡在那问。

石子道:“校尉昨晚不是说了吗,猎人来了就叫你的,现在他们来了啊,已经进大帐了。”

“我靠,这么早!”冯宝瞬间清醒过来,赶紧起身,匆匆洗漱一下,把“烂摊子”丢给石子收拾,自己就跑向谢岩在的大帐。

冯宝进入大帐,没看见谢岩,却见两名猎人模样的人被商人们围着在说话,王福来却独坐一张案几后,看都不看那些人,自己只管享用早餐。

冯宝从来不把自己当外人,伸手就从王福来面前案几上拿起一块油炸过的饼,一边啃,一边问:“王公公,他们都说过了?”

“嗯,都是些简单事,几句话就成。”王福来说着又指了下商人们道:“他们这不都在问‘辽参’的事吗。”

“我也是为这事来。”冯宝回了王福来一句,又冲着黄守义道:“我说老黄啊,你们让让,我有话问。”

“冯校尉”的面子不能不给,几个商人立即散开,退后两步,把两名猎人给“让”了出来。

“那个东西,你们见过?”冯宝用手指指其中一人手上拿的图样问。

两名猎人都摇了摇头。

冯宝一点也不意外,继续说:“这个东西呢,你们好好找,在山里找,你们找不到呢,可以问其他人,其他人找不到呢,可以去找什么这个族、那个族的人,我也叫不上来,反正谁找到了,你们就用粮食啊,布啊什么去换,然后再用这个东西去找他们换,听明白了吗?”他特意用手指了一下商人,生怕那些人听不懂。

“明白。”猎人一齐道。

“这事做好了,你们就不会再为粮食和衣服发愁了。还有,要是那些个什么族的人也找得到,且找你们换东西,那不就更好了嘛,可以少给他们一点,你们也能多留一点不是,再说了,他们有粮有衣了,也就不会来抢你们了,是不是这个道理呢。”冯宝用大白话说出一番很有道理的话。

帐中所有人无一不点首认可,均认为冯宝此言不虚。

“其他话嘛,我就不多说了。”当众人都以为冯宝说完的时候,谁知道他突然又道:“好像谢校尉说,我军在此停留十日是吧,就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在十日内找到一支来呢?”说着,一脸渴盼的目光落在猎人身上,最后还不忘加一句:“你们放心,我不白拿的,我拿东西换,一千斤,我拿一千斤粮食换,怎么样?”

王福来和商人们都笑了,原来这位“冯校尉”说了半天,就是想弄一支“辽参”。

在猎人们看来,这支军队已经给了他们太多的帮助和物资了,如果连“校尉”的小小要求都不能满足的话,实在是无法说得过去。

因此,两名猎人毫不犹豫地表示:“一定尽力寻找,十日内定当完成。”不过,他们也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要两匹马,否则时间不够。

冯宝立刻满足他们,叫人找两匹好马给他们,还说:“不管能不能找到,马就送给你们了。”

虽然王福来和商人们都知道“冯校尉”为人豪爽,但是仍然被他这样,为了一支“参”,不仅给粮食,还一出手就送两匹马的豪气给“震”住了,令他们不得不好好思量一下,“辽参”倒底有什么好。

午饭时,王福来把此事告诉谢岩,却不想他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说:“‘辽参’多在深山之中,得之极为不易。”言下之意,竟然是马不如“辽参”珍贵。

王福来不禁更加好奇了,他暗自决定,猎人真要是弄来一支,自己无论如何也得看看清楚,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十天时间足够军士们教会猎人懂得合理使用兵器,并懂得相互间配合了,掌握这些后,基本可以达到让他们自保,击退小股来犯敌人的目地。

冯宝如愿得到了两支“辽参”,而且形似“小人”,根须完整,一切都比他想象的还要好,他兴奋之下,又多给了猎人五百斤粮,猎人死活也不肯要,最后还是谢岩出面劝说,猎人这才千恩万谢的收下离开。

刚一上路,王福来就找上冯宝,要求看看“辽参”,冯宝也不藏私,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木盒,打开后递过去,然后说道:“需要弄干以后才能长久保存,放心好了,过几天我弄好了,自然会给公公一支的。”

王福来不懂“晒参”,但是并不妨碍他相信冯宝说的话,他仔细看过后,除了觉得有点“人样”,别的没觉得奇怪,也就还给了冯宝。

将“辽参”仔细收好后,冯宝又拿过一个水囊递过去,说:“这个里面,是参须浸泡的水,公公不妨渴了喝些,很管用的哟。”

王福来从不怀疑冯宝对于“吃”的说法,便接过水囊收好,倒也没有过多的放在心上。

当晚,冯宝和往常一样,请商人和王福来在自己营帐里吃喝,他虽然有些胡闹,却也有分寸,知道军中禁酒,所以他从来不找军官或者士兵来,至于他自己嘛,别人不提,他也就忘了是“校尉”这么一回事。

席间,王福来忽然说:“冯校尉,你给咱家的水,怎么喝起来有一股子药味?”

冯宝道:“那可能水少了,下次多放点。”说着,他好像想到什么,问:“那王公公现在有何感觉?”

“感觉?咱家没发现啊。”王福来很诧异地道。

“不会啊!”冯宝挠了挠头,过会又问:“王公公有没觉得身子发暖,手脚发热呢?”

王福来想了想,道:“身子发暖好像有点,可是手脚发热倒是没有,可是感觉不冷倒是有的。”

“今天不冷吗?”冯宝问那几个商人,而后说:“反正下午起风那会,我是觉得很冷。”

“不错,从下午起风之后,一直都很冷,要不是喝点酒暖和暖和,搞不好都得冻出病来了。”一名商人说。

“啊,今天有这么冷?咱家怎么一点没感觉出来呢?”

王福来的话,在商人中引起极大反响,马上有商人奇道:“不会吧,今天很冷的啊,王公公。”

“王兄说的没错,我倒现在,都还没缓过来呢,身上都是寒意。”又有名商人附和道。

王福来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了,只能看着冯宝,那意思是:“你来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再怎么说,冯宝也是穿越过来的,多出来一千多年的见识,也决不是虚假的,他仔细想了想后,慢慢说道:“我觉得吧,王公公感觉不大明显,也正常。”说着,又冲商人们道:“要换成你们,估计一个个得热得出汗。”

商人中有脑子反应快的,马上察觉出冯宝的意思,连忙称“是”,至于“是”什么,那就是看个人领悟了。

王福来也没那么笨,过了一会,他也反应过来了,所谓的“不明显”应该指的自己不是正常人,而是一个阉人。那么,反过来就是,如果是个正常人,那此时就应该是热得出汗才对,而别人都在叫“冷”,一想到这里,他立即什么都明白了——是喝人“参须”泡的水,才会如此。

“真是好东西啊!”王福来暗地对自己说,他不打算把这个事情说出来。在他看来,这么好的东西,哪能让商贾们知道。

不过他还是有些不放心,便找个借口离开,去找谢岩问清楚。

等他说明来意后,谢岩笑道:“猎人给的那两支参,我都见过,确实是有年份的好参,这种‘辽参’,对常人来说,是一味药而多过滋养之用,可对公公来说,却是用处很大,极为滋补,经常服用,可以有效改善公公的体质,起码可以少病少灾的。”

王福来听懂了,也彻底放心了,可是新问题又来了,如果经常服用,“辽参”从哪里来呢?他已经知道了这东西价格不低,想想自己每月宫里那点钱,怕是也买不起吧。

谢岩猜出了王福来心思,直接道:“公公也无须担心日后,‘辽参’虽然珍贵,却也不是非常稀少,只要我日后能够得到,怎么也不会少了公公的用度。”

这话,是承诺,也是保证!王福来当然能够听得出来。

王福来想想自己,在宫里没地位,没品级,也没什么人关照,本以为这趟传旨是个苦差事,哪知道却认识了谢、冯两个奇怪的“校尉”,更意外地是,这两人,无求于他,却处处关照他,着实令他很受感动,只叹自己是一普通宦官,这份情,恐怕也是还不上了。

就从那一天开始,很多人都注意到,王福来随身多了一个小水囊,还时不时地拿出来喝上一口。

商人永远是眼光最“毒”的一个群体,当第一个商人发现后,并传了开来,马上有人联想起那天王福来和冯宝的对话,几个人仔细一回想,再一琢磨,就想出来了,问题一定是那个“水”,他们不敢去找王福来,却跟去跟冯宝打听,冯宝本就是个什么都不在意的性子,自然就说了出来。商人这才明白,“辽参”原来效用如此之强!当初和猎人谈妥的商人自是窃喜不已,而没有参与的那几个商人却是懊恼的很,白白的放弃了一个好机会。

有人欢喜有人忧,世上事,大体如此。

谢岩没心思去考虑商人们的利益得失,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一件事上,什么时候回“长安”最合适。

现在是“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下,当冯宝和他聊天时说起,李世民驾崩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时,他就一直在想着此事。

历史就是历史,虽然谢岩和冯宝是穿越者,但是他们丝毫不怀疑历史的正确性。

既然李世民明年就驾崩了,那选择什么时间进“长安”,可就意义不同了。

谢岩和冯宝私下里商量了好几次,都觉得要是在李世民活着的时候到“长安”,难保不被召见,可面对“千古大帝”时会不会露出什么马脚,谁也不敢打保票,保险起见,最后一致决定,还是等李世民驾崩后最好。

于是,他们的行军速度更慢了,从一天四十里,慢慢变成一天三十里,最后又变成二十里,这不能再慢了,再慢下来,就不如不走了。

冯宝问过王福来:“回京交旨有没有时间限制?”

王福来明确说;“这倒没有,不过,没有人愿意待在外面,都想尽快回长安。”

谢岩、冯宝才不管其他人的想法,只要没有时间限制,那就意味着,自己可以一路慢悠悠地走。

可是速度也确实太慢了,大雪都下过三四次了,他们一行,才刚过“榆关”。

“榆关”就是后世的“山海关”,距离“幽州”差不多还有七百多里。

别的人都好说,商人和禁兵却受不了了,他们来找谢岩问:“如此慢的行军,何时才能回‘长安’。”

谢岩知道,不能一直随意打发他们,必须得找点事出来,要不然这样下去,总会没理由的。

(sdingdiannn/ddk245254/153317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