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历史 > 家祖左宗棠 > 第65章:大整盐政(上)

家祖左宗棠 第65章:大整盐政(上)

作者:白社桑落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3-07 08:26:52 来源:顶点小说网

关税商议带来的直接增幅有限,大多是为本国工商资本发展铺垫,如果快速的增长1波收入,那么就要将目标放到另1个重要地方——盐税——上了。

自古以来,盐业都是暴利行业,提供的国家税收也是最多的,而淮扬地区更是天下盐都,朝廷税收泰半皆出此地,若非南洋当时已占领此地,而且兵马开到紫禁城,清廷怎肯放弃这座聚宝盘?

然而,虽说盐税是国家税收大头,但每年能够提供的税收也不过34千万两,这相比于整个中国的人口规模和盐价,实际上是要严重缺失的。

因此,盐税也就成为了东南巡阅府的重点改革对象,与其1同进行的还有烟酒官营等。

为了彻底有效的整治盐税,左孝威任命左念微为两淮盐运使,率队前去考察、制定新盐制。

......

石头牌楼高高的伫立在码头上,正中的位置是1块金匾,上面写着8个斗大的正楷字:与民更始,东南俱兴。牌楼下几头舞狮正卖力的摇头晃脑,舞狮人踏着鼓点迈着虎步,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个个精神抖擞,1条赤龙追着宝珠在狮群中翻飞舞蹈,喇叭唢呐。铜镲打鼓,周围的各式乐器演奏着欢快的曲调。。

在他们背后,1座巨大繁华的城池矗立在大地上,隐约间似乎还能听到那里传出的莺歌燕舞,金迷纸醉。

这里正是扬州,天下最繁华的地方,无数文人墨客、富商巨贾在这座城市中留下了数不清的诗词传说。

这座码头之所以这般热闹,也是有原因的,只见1支长长的船队自大运河上驶了过来,1溜烟十数道小火轮,打头的那1艘上还立着好几门泛着金属光泽的机关炮,在场的人中不乏外国投机客和军火贩子,1眼辨认出来,那正是哈奇开司机关炮。

这些船上都悬挂着斜纹青龙旗,毫无疑问,这些炮艇都是来自于长江舰队,而他们护送的船只自然也没有什么疑问了,果不其然,军舰后面的船只虽然是火轮,但制型却是官船,朱漆乌篷,船舷阳桥插着高脚牌座,船篷之上有桅,桅上有斗,满清还在的时候,官老爷们的大堂官衔就悬挂在那上头,平时出行前呼后拥,均有扒船护卫,气派非凡。

虽说东南建立之后在这方面有所压制,但时间毕竟太短,只有区区半年,精力还大多耗费在对日作战上,所以很多地方也是来不及全面整改,但没有全面整改并不代表没有整改,首先就是出行礼仪,左念微亲身做范,国家威严绝不来自于对民众的惩罚和恐吓,因此出行的船队安排也严格限制,专门制定了《东南巡阅府官员礼仪指导》,而带有严重的封建风气的官衔牌等物件全部被撤下,船上只悬挂国旗。

除此之外,文宣司的各大报纸也在宣传,但饶是这样,也拦不住盐商们主动花钱雇人前来欢迎,要表现的十分热情。

毕竟在这些人看来,左家迟早是要当皇帝的,那左念微铁定是太子爷,扬州城里的评书都有人开始把左念微和唐太宗相提并论,虽说这个比方非常不合理,但用心如何先且不论,从这些风言风语中,百姓的认知还是可以窥见1点的。

对于左念微这位“太子爷”的到来,扬州的盐商们却是心中忐忑不安。正如之前所说,清末盐税占了财政收入大头,在江苏更是如此,整个江苏的税收中,1大半都是盐税。但我们都知道,清末的税收能力是非常差的,国家财政能力几乎崩溃,能收到这样的税收,全靠对盐商和盐户的疯狂压榨。

盐户是中国古代悲惨的人群之1,要承受繁重的赋税徭役,势单力薄,而盐商则不然,尤其是其中的大盐商,作为中国古代商人中的翘楚,凭借着特殊地位不仅为自己攫取了大量的财富,也与官场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是淮扬盐商,富甲天下,手眼通天,1招不慎,前来整顿的官员就可能落马落水,轻则丢了乌纱帽,重则失了性命,要想扳倒这个群体,那就需要动用足够地力量,采取合适的技巧,在合适的时间处理该问题。

而左念微就是这样1个合适的人,位高权重,手握兵权,又有足够的才能,还正好是在改朝换代的岔口上,这个时机非常重要。

没错,对于国家而言,盐税又是国帑支柱,1旦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使得国家财政出现大岔子,因此历朝历代,承平时日大多不敢动。

现在正好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古代每千年左右就将出现的1场巨大社会变革,原本因为满清入关而被打断,而现在受到外国威胁,列强入侵,这1过程再次启动,同时还加入了大量的来自西方的新事物,整个文明的生产力要发生巨大变动,上层建筑自然也要随之改变。

但改革盐政1事自然不是1蹴而就,首先要搞清楚满清时期的盐政,并从中分析和考察出需要团结的人和可以团结的人,借助这些人的力量,才能较平稳的完成盐政改革。

清初的盐法是引岸制,直接继承的明代盐法,这1制度在明代就已暴露出许多弊端,明末就已出现了改革盐法的呼声,只是由于明王朝的覆灭而未施行,因此到了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盐法败坏严重,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财政收入,雍正皇帝不得不采取措施对盐政进行小范围修整,敲敲打打,勉强应付。

自那之后,每1个新继位的皇帝都曾试图对盐政进行彻底整顿,就场征税、民运民销……诸多改革措施11出笼,直到道光年间,终于出现了“票盐法”,从根本上解决了纲商引岸制的缺陷,但不等进1步推广,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先后爆发,为了解决军费问题,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对盐政指手画脚,采取了寓纲法于票法的循环票法,等于是又退回了引岸制,从此之后,清朝的盐政就再无回天之力,1直到清朝覆灭,这引岸制也没废除。

而满清的盐政总结起来就是8个字:裕课、恤商、利民、杜私。

裕课,是指最大限度榨取盐税,充裕国库;恤商,是指减轻盐商负担,避免涸泽而渔;利民,是说降低盐价,扩大引岸,不使百姓受淡食之虞;杜私,是说尽力杜绝私盐贩卖,维持盐税收入。

这8字真言看去冠冕堂皇,值得山呼“吾皇圣明”,但实际上却全不是那么个事儿,从清初开始,这盐政就是1个大大的屎山代码,1路磕磕绊绊,缝缝补补,凑活走到现在。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那“8字真言”之间根本就是互相矛盾的,裕课就意味着要加大对盐商的压榨,盐商都不是傻子,自然不会自己承担这苛重的赋税,自然会放弃那些遥远而又毫无利润可得的引岸,还必须想尽办法将私盐变成官盐,以降低成本。

如此1来,就造成了两个直接后果:其1,偏远地区的百姓无法吃到官盐,或根本吃不起盐;其2,大量盐税流失,或变成了盐商的豪宅、戏班,或进入了盐官、税吏的口袋,朝廷收入自然而然的降低了。

当然,清朝统治者不是没考虑过对盐政实施改革,从立国之初起,皇帝们就1直盯着盐税改革,底下的那帮能臣也没少出好主意,只是由于种种原因,1直没敢动手而已,所以,盐商得以继续维持着他们的特权,活到现在。

但这种事情是放在盐商这个整体来说的。

如果要是把这件事放到单个盐商身上,那又是另外1回事了,盐商虽然有种种特权,但归根结底不过是朝廷养的肥猪,在盐政这个“猪圈”里吃着名为“特权”的饲料。

每个盐商都是1头猪,什么时候缺银子了,什么时候就杀猪,而盐商数量有限,又使得官府的统计极为便利,有几头猪,每1头猪有多肥,这些细节官府都1清2楚。

而古代中国商业流动性差,盐商大多也不可能跑太远,只要官府想抓,他们根本跑不掉。

这就导致盐商为了避免家破人亡,在很多时候会主动割肉让朝廷打消对自己的注意,比如之前的甲午战争,淮扬盐商前前后后购买的战争债券和主动捐助,价值上千万元,这都是盐商们主动求活路的表现。

(sdingdiannn/ddk12767391/36705794.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