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道途孤城:少年将军与北戎之谜 > 第9章 晓行夜宿 温酒之客

墨林疑惑:“为何会有这样的规矩?”

“据说,北戎人信仰魂灵。他们相信人的灵魂在死后漂泊不定,夜晚尚可,白天阳气过重,灵魂备受煎熬,所以需要一处避风港。因此,这百零八层,白天是魂灵的栖息之地,阳世之人最好别去打扰。毕竟,扰人不美,扰魂更是有失道德。”宁远解释道。

墨林嗤之以鼻,指向楼外:“世间众人,又有多少已如行尸走肉?”

他所指的自然是服部兵乙,墨林虽涉世未深,但这般奇异的角色实属罕见。

宁远朗声笑道:“此言不虚,如此看来,魂灵倒该受到敬重。明日何时启程,目的地何方?”

“稍安勿躁,等新的送葬队伍到来,你只需听我安排,莫问前路。”

当天再无他事,两人各自离去。宁远返回将军府,墨林则辞别烛阴楼。

连续三天,街头巷尾空寂无声,黄沙漫天。服部兵乙身披红衣,如幽灵般穿行。

墨林白天在烛阴楼品酒赋诗,夜晚则在晓行夜宿歇息。诗稿堆积如山,白猫日渐丰满,拐子马的步履更加蹒跚,而送葬者依然未至。

直至第四天,城门再度开启,迎来了一位落魄的书生。

这是墨林之后,首位踏入此城的外来者。

书生倒骑一头黑驴,手中托着硕大的砚台,腰间插着一支细瘦的毛笔。黑驴行走颠簸,墨水从砚台中洒落,沾染了他一身。书生毫不在意,直奔晓行夜宿订房,随后转至烛阴楼饮酒,显然他也熟知晓行夜宿的规矩。

书生登上二楼,倚栏而立,看见墨林独自饮酒进食,便上前打招呼。

两人互报姓名,书生自称梅岭状元,这让墨林哑然失笑许久。毕竟,赶考之人如过江之鲫,自称状元者实属少见。然而想到这座诡异之城,墨林又释然几分,因为他进城以来,一切事物都已不再寻常。

梅岭魁首:“我在这片土地长大,此地是渝州的梅岭,这个名字深藏着寓意。有人觉得它乡土,有人觉得它独特,我倒觉得它兼备两者,土得别致,酷得自然。我即将启程赴京,这座城市,你也不必久留,蜡人病猖獗,人命如浮萍般脆弱!”

墨林被他逗笑了:“既然你自称魁首,为何还要参加科举呢?”

梅岭魁首:“正因为是自封的,才需要去证明。我家世代为官,书香门第,所以我对权威有着深深的敬畏。这世上的读书人,我见过的,大多都遵循着这条道路。”

墨林淡然一笑,半闭着眼打了个呵欠。

“你说它只是条道路,那就没什么值得过分执着的。修道之人相较于凡尘俗世,有一个优势,就是有大把时间去思考那些看似无用的智慧。思考多了,你会发现,世人追求的所谓实用,反而是无用的,而最平常的生与死,才是最有意义的。不过这话听起来让人困倦,我也理解你的困倦,毕竟生死之谜,我也没有参透,有时觉得自己还不如那只慵懒的白猫活得明白。”

梅岭魁首闻言看了看归去来兮,白猫正沉浸在梦乡,墨林则一边饮酒,一边注视着它。

两个男子就这样注视着一只猫,静默了一盏茶的时间,然后各自感慨,似乎都有所领悟。

墨林问:“少了些许洒脱,多了几分明朗。朋友,你既知道京城有病患,又要去赶考,为何还要踏入城门?”

“我生于此城,故必归于此城。我深知这里是北戎国的边境,离京城遥不可及,但这并不重要,我只需从这里启程,其余的琐事我不想过多考虑。年复一年,我名落孙山,重蹈覆辙,至今已有三十年。如今我四十八岁,城门前的杏花已凋零三十载,不会有错的。”

墨林问:“为何如此固执,你游历天下,三十年来坚持从这里进京,有何特别的理由吗?”

梅岭魁首微笑道:“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只是觉得在这里开始科举之路,才会有仪式感,关键在于始终如一。总觉得从这里出发,方向才对。”

“你在这里还有亲人吗?”墨林有些同情他。

“没有了,长辈们早已安息,我没有娶妻生子。我了解这座城市的蜡人病,也清楚京都大礼官的**,更知道西梁大军正步步紧逼。这样的乱世,无论是行路还是停留,都充满了艰难。即便前往京城,殿试能否如期举行也是未知数,这些我都明白。”

梅岭魁首似乎微醉,起身捧起砚台,口中叼笔,在墙上挥洒自如,一边挥毫一边放声歌唱。

墨林赞赏地在一旁持筷敲击瓦罐,一时之间,两位文人在烛阴楼里尽情释放他们的文人情怀。

“惧怕何物,任疾病肆虐城池!外界动荡不安,就任其远去不回头!京畿之地若无法举行大考,那就让它荒废!人生的辉煌,岂是我这半生之人所能预见?前路尚且漫长,何来悔恨之言?”

听完他的歌唱,墨林起身,亲自为他斟满酒杯:“我有良驹,一同前往京城如何?”

梅岭状元淡笑回应:“骏马与驴子,道路各异,道长请自便吧。”

青衫道士含笑,又与他共饮半晌,目送他离去。

又一日过去,宁远找到墨林,面色略显苍白:“我们都在逐渐硬化了!”

他卷起袖口,手臂覆盖一层油光,如同蜡质,隐约可见皮肤腐烂的迹象。墨林轻轻摸了摸自己的手臂,状况与宁远无异!

“佘穆庄所言非虚,饮了城中的酒,我也难逃此劫。”

绣花将军显得有些沮丧,而墨林却显得毫不在意:“无妨,只需静待送葬队伍的到来。”

他依旧那般悠闲,仿佛天崩地裂也无法撼动他的慵懒。宁远性格急躁,对他这种云淡风轻的态度无法忍受,偏偏道士总是这般态度,想找茬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长久观察,竟透出几分君子的冷静与儒雅,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

尽管如此,宁远还是紧盯着墨林追问:“你究竟有何把握,为何如此泰然处之?”

“不必多问,等送葬队伍出现,一切自会明朗。”道士半闭着眼,仿佛尚未完全清醒。

宁远指向门外:“今天就有一队,我已经打听清楚了!”

墨林闻言欣喜,两人离开烛阴楼。街上依然泛黄,一列列服部兵乙沉默地行进,如同机械化的仪式。

墨林:“他们为何都身披红袍?又为何把自己包裹得像粽子?难道自从你来到这座城,他们就是这副样子?”

“自从我调到这里,蜡人病就已经存在了。”宁远点头确认。

墨林审视了宁远几眼,根据他的武艺和身姿,判断他并非一般的副将。若是来自京都,必然是身份非凡的人物。

然而金墉城只是边境小城,有来头的人物驻守在此,西梁大军不惜重兵围困,墨林环顾四周,心中渐渐有了些想法。但他并未表露,脸上依旧挂着那份慵懒的微笑,继续问道:“是谁派你来的?”

宁远向上方示意,低声说:“只知道是京都的命令,具体何人,我不清楚。我是一名军人,只遵从军令行事。”墨林看了看他:“你不想说。”

宁远摇头:“是不敢说!”

“如今形势危急,我自然少了些胆识。”宁远对墨林似乎有些戒备,但这并不奇怪,两人相识不久,还未到生死与共的地步,自然无法敞开心扉。

“狐假虎威,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我知道比喻不当,你别介意,我来自山中,不了解世间事是正常的。”

道士直言不讳,直截了当,使将军面色苍白,而墨林的笑容却如春风拂面。

宁远瞄了他一眼:“我怎么感觉,你在暗中嘲讽我?”

墨林回应:“哎呀,别说整个天下,单就这座金墉城,我们又能看透多少呢?”

“你说得也有道理。”宁远无法反驳,只是轻轻咂了咂嘴。

两人话不投机,便不再多言,穿过第一条巷子,遇见了两个服部兵乙。

一个在民居前耐心等待,手持漆黑的镰刀刮擦门环,木屑纷飞。另一个显得不耐烦,猛烈地敲门,声音如同沉闷的鼓点,充满死寂。

墨林和宁远双手背在身后,静静观看。

“他们的敲门声,跟锯骨头一样刺耳,那是他们的独特方式。我在军部没见过这样的人,京都也是如此。但这也有好处,见多识广,再奇异的事也会变得寻常。”宁远模仿墨林,双手背在身后。

“所以,游历四方,大有裨益。”墨林微微点头。

不久,门被敲开,尽管是白天,屋内依旧昏暗。一位老妇人拄着蛇头拐杖,站在门内与服部兵乙交谈。服部兵乙做了几个手势,从怀里取出一封竹简递给老妇人。

老妇人看到竹简,脸上焕发出光彩,仿佛有天大的喜事,笑容满面。她紧紧抱着竹简,不再理会服部兵乙,用力关上了门。服部兵乙面无表情,愣了一会儿,然后两人并肩走向下一家。

接下来,仍是相同的动作,敲门,递信,敲门,递信??????

每个收到竹简的人无不狂喜,每个服部兵乙无不机械重复。

“那些竹简对百姓意味着什么?”

墨林忍不住问,但宁远显然也不清楚:“很难说,反正没给我。蜡人病后,百姓们都紧闭门户,不愿接待访客,我们也无法登门拜访。再说,我只是一个守城将军,不是他们的父母官,他们为何要对我特别照顾?况且,这城池早已荒废多年,早没了父母官。”

“确实,这样的世界,让自身难保的官员去关心百姓似乎不太可能。”

墨林仔细观察了两天,听了宁远的话,似乎又想到了些什么。他左顾右盼,眼神中难得流露出一丝严肃。片刻后,他似乎想通了,眉头慢慢舒展,又恢复了那种半睁半闭的慵懒神情,既不显得老练深沉,也没有天真无邪。

将军注意到了这一点,但青衫道士并未多言,宁远也不便追问,这道士自始至终就是这样的个性。

“从上到下都是如此,你南行经过北戎国七十八城,都会见到同样的景象。我这些年跟着太子凉,不只是北戎国,整个天下都是这样。”将军轻轻叹了口气。

“战马狂奔,士兵慌乱?”墨林微微睁开眼。

"世态炎凉,人心惶惶。" 宁远皱着眉头,又增添了几分忧虑。

"原以为历经长临动荡后,世间能稍显安宁,谁知偏偏有人挑起波澜。苍梧会盟,穆家复兴,本是佳音,怎奈何总有温侯俊这样的权臣挑衅权威。穆家在西梁城的威严何其壮观,单凭北戎州之地,即便举旗反叛,又能撼动西梁铁骑几许?不过是增添些荒冢白骨,如同我魁门军三万英魂安眠于冰冷的城下罢了!"

绣花将军讲述着尘封的历史,墨林涉世未深,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沧桑,但那份哀愁却触动了他的心弦,让他想起了遥远的往事。

当年作为道童,师父葛行间携他和师弟游历四方。如今已有十三载未曾踏出不周山,回忆起来,一切仿佛被薄雾笼罩,模糊不清,让他不禁感慨万分。

"在这乱世中横行霸道,亡魂飘荡,不知师父葛行间如今身在何方?"

宁远察觉他的思绪,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两人继续穿行于街头巷尾。

各自心事重重,一路行来,气氛略显压抑。幸好已是深秋,微凉的风裹挟着细沙,拂过两人的面颊,带来淡淡的刺痛。

行至一处府邸,门前排列着一队服部兵乙,正有条不紊地领取物品。每位领到东西的士兵都小心翼翼地收起,身披血红大氅匆匆离去。

宁远叹了口气:"哎,每次领取东西都像做贼,你看他们那神情,跟领到竹简的平民百姓一个模样。"

说完,他又耸了耸肩:"不过我也不知道他们领的是什么,你也不必问我,服部兵乙并非我的部下,我没有权力过问。我的士兵都已捐躯,如今这城里唯有服部兵乙这支武装,taizi凉垮台,我这个taizidang羽自然也被流放,无人肯助我了。"

树倒猢狲散,人走茶凉,这道理在任何时刻都适用。墨林试图安慰几句,却发现并不擅长此道,只好默默地闭上了嘴。

然而,将军的话语似乎启发了他,他观察着服部兵乙的神情,又闭目回想百姓领取物品时的情景,似乎有了新的领悟。但他依旧没有向将军透露,而宁远也明智地没有追问。

片刻后,墨林开口:"京城政局动荡,想必无暇他顾,你应该理解高层的苦衷。"

"我们一直互相理解,却又互相无力相助,这样的关系一直很稳固。我是个军人,不喜欢涉足权谋,朝廷之事与我关联甚少。所以有时我也能理解他们,他们也是普通人,人都会犯错,这无可厚非。"

宁远带着一丝无奈的讽刺:“他们反反复复,犯错再改,改了又犯。这确实让人费解,但当我目睹所有朝廷官员都是如此,我突然领悟,也许朝廷的规则就是这样才合理。”

服部兵乙领取物品后各自散去,街道瞬间变得空荡冷清,疾风吹过,扬起漫天黄沙。

墨林眺望远方那一片片红霞,感慨道:“真是些独特的人,你不必过于忧虑。虽然我没有亲历朝廷,但从千卷古籍中,我了解不少。太子凉并非你所说的官场俗吏,否则他不会被放逐,成为朝廷的异类。”

宁远默默点头,指向前方转换话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时辰将近,送葬队伍快到了。”

他们行进不久,果然遇见一支送葬队伍,同样欢声笑语,锣鼓喧天,身穿丧服却载歌载舞。

墨林评论道:“这座城充满了奇异,背后必有深意。我们只需跟随,他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宁远听到这话,颇感诧异:“你可知道,他们的目的地就是炼人炉?”

“有何惧焉?人间百态皆苦,都在暗流中挣扎求存。炼人炉仅炼肉身已是仁慈,而肉身之上的奥秘,是你我凡人所不能洞悉的。”墨林如常地教导宁远,两人边谈边走,一直跟着送葬队伍来到了炼人炉。

宁远问:“你有没有想过,服部兵乙每天都与我们共享饮食,他们会不会也染上蜡人病?他们包裹得那么严密,我想可能性很大!”

说完,他看着墨林,发现对方正对他微笑,眼神如同父亲般温暖和蔼。

“我看你神色异样,是不是有什么想法?”宁远又问,但墨林只是笑着没有回答。

见他有意不说,宁远也不追问,两人尾随队伍,仔细观察整个仪式。

县衙的一位文书主持悼念,接着漆黑的棺木被卸下,内有一具遗体被安置在架子上。架子送入炼人炉,炉火熊熊燃烧。旁边坐着一位老者,长辫盘头,身着青衫,蹲在地上握着一只青铜壶,壶中热气蒸腾,香气缭绕。

“在焚烧遗体时还能欣赏香气,这位老人的喜好倒是独特。”墨林戏谑地说,宁远却一脸庄重:“他是草探花,城中最知名的工匠。”

墨林豁然开朗:“原来是技艺大师,但为何装扮如此朴素?”宁远笑了笑:“因为这位大师是真正的大家。”

墨林心领神会,对草探花更加敬重。整个炼化过程迅速完成,墨林直至结束都没有离开。

送葬人群散去,服部兵乙的队伍前来抬走了棺木。

主持的文书也要离去,墨林不再沉默,上前拦住了文书:“请问遗体烧尽,为何不见骨灰?”

(sdingdiannn/ddk58196305/36705850.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