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 > 第229章 益州将进入大唐的狂暴模式?

第229章益州将进入大唐的狂暴模式?

摆下晚宴后,众人推杯换盏。

“来来来,大将军,末将敬您一杯!”姜维端起酒杯走了过来,“上一次,多亏了大将军送来的三百副步人甲!”

“不不,都是卫将军指挥有度,将士们悍不畏死,某不过是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姜维问道:“说起那步人甲,大将军可还能提供更多?”

他这话一出,孟琰、张翼、马岱等人的耳朵都竖起来了。

明显都对步人甲很感兴趣。

李衡看了一眼诸葛亮,诸葛亮笑道:“自然是有更多,但这种甲胄制造工艺极高,需要时间,诸位不必担心。”

费祎拿起酒杯笑道:“说那么多作甚,今晚只管喝酒!”

“对对,喝酒!”

等都喝多了。

姜维拉着李衡在一边聊了许久,两人有说有笑。

孟琰和马岱也时不时过去敬酒,连张翼也和李衡聊了好一些,唯有杨仪板着脸坐在那里,像李衡欠了他钱没还一样。

诸葛亮爱喝酒,今晚又特别高兴,多喝了一些。

等酒宴结束之后,众人纷纷散去。

李衡道:“丞相,我也先告辞,您好好歇息,明日我再来。”

“济安。”诸葛亮唤道。

“丞相,有何事?”

“陪我出去走一走。”

李衡顿了一下,说道:“好。”

两人走出去,来到五丈原的边缘,俯瞰着北面的渭河。

此时正是初夏,夜空繁星如尘,夏风夹杂着草木的清香,轻抚着诸葛亮斑白的双鬓。

“济安。”

“丞相,我在。”

“现在的局势,已经像你当初跟我说的那样了。”诸葛亮的目光落到了陈仓新城的方向。

他记得三年前的一个晚上,他去陈仓县城看到水力纺织机后,找李衡单独聊过。

正是那一次,李衡提出了“疲魏”之策和奇袭荆州之策。

现在“疲魏”之策正在一步步往前推进了,第二次关中之战后,曹魏在陈仓战线损失了不少精锐,洛阳已经发布了新一轮的征兵。

并且进一步开始加税。

陇右与西平郡之间的自贸邑也已经稳定下来,曹爽成为了西线新盐贸易最大的受益者。

短时间内,陇右也将进入一个稳定期。

“我想听一听你下一步打算如何走。”

“接连数次的数百,魏主应该会对内部进行一些整顿了,并且会重新重用司马懿。”李衡说道,“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获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胜利,但如果短时间内要击败魏军,夺取长安,依然不现实,但我们内部有一部分人因为胜利,而蒙蔽了双眼,变得更加激进,这是不可取的。”

诸葛亮点了点头,显然他完全认可李衡的说法。

尤其是魏延,虽然现在在陇右,但已经数次写信来表示要领兵东进围攻长安。

实际上不仅仅是魏延,连姜维都认为现在是大举东进的好机会。

如果仅仅只是从关中战局来看,现在东进确实有机会。

但万物都是相辅相成,事物的发展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季汉利用扎硬寨的战术,在关中站稳了脚跟,又利用砖墙堆砌技术抢占了陈仓的战略点。

曹魏却学到了造砖的技术,也开始在关中扎硬寨,并且投入海量的资源。

这大大增加了长安一带的整体防御,给野战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东进的难度自然大大增加。

所以,从全局来看,现在东进,其实是一步险棋。

而且危险系数极高。

“关中的局面,我会把控住。”诸葛亮说道,“我想听听你在信中所说的均田制和府兵制,以及对荆州的打算。”

如果说当初诸葛亮听李衡提到“扎硬寨、疲魏”的策略,是半信半疑地去尝试,那么现在听到均田制和府兵制,诸葛亮是震惊的。

所谓的“扎硬寨、疲魏”之策,都只是军事上的战略和战术。

而均田制和府兵制,却是国家级别的大战略,是对一个国家的基础制度的改造。

如果说太府寺的建立改造的是季汉上层的利益分配,那么均田制和府兵制则是改造基层利益的分配。

一个国家的基层永远是最多的,只有全力动员处基层的力量,配合上层的力量,才能爆发出最恐怖的战斗力。

李衡说道:“我提均田制,是希望将田均量的分配给农民,让农民获得田地的使用权。”

诸葛亮问道:“这是为了遏制豪强死灰复燃?”

“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但三代以后,恐怕很难。”

诸葛亮沉默下来,夏风吹来,他的酒已经醒了不少。

“为何说三代以后很难?”

“因为更改制度的权力在权贵手里,他们会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用温水煮青蛙的一样的方式,对国家政策进行缓慢地、抽丝剥茧一样的更改,让人无法察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始一点点蚕食田地,等到有人警觉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诸葛亮心头震惊,他看李衡的眼神,再一次变了。

一个人才能点评当下的局势。

一个天才能判定一代人的局势。

但如果一个人能看到三代以后的局势,他是什么?

最关键的是,诸葛亮认为李衡说到了最关键的地方。

纵观两汉历史,最开始吕后颁布了《二年律令》,使得破败的天下快速稳定。

里面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均田,二是铸钱。

吕后的均田并不是北魏宇文泰时期的均田制,吕后的均田是很简单直接的给大家分配田地。

文景之治,却都是在这个均田的基础上出现的。

但吕后的均田也只是维持了不到百年,因为豪强并起,即便西汉大量遏制,依然无法改变大的趋势。

诸葛亮问道:“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改变这种现象,让均田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呢?”

“丞相何必执着于未来那些事,我们一代人只能完成这一代的事,秦始皇没能彻底消灭六国旧贵,太祖离世的时候,天下有三分之二的领土不在朝廷手里,到了武帝时期,不仅异姓王消失,刘姓王也式微。但豪强又并起,天下,问题永远没有尽头。”

诸葛亮不由得笑了笑,似乎也释怀了这个问题。

“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之后,再配上伱说的府兵制,能够征调更多的兵马?”

“是的,将土地使用权分配给农民,再从农民中抽调兵源,只要能入伍当兵,就减免赋税。”

“如何保证兵源的战力呢?”

其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满足日益频繁的战争需求,中国的兵源制度就从夏商周的民兵制转变为征兵制度。

所谓的征兵制是全民都有从军的义务,例如每一个成年男子都必须服兵役两年。

兵役结束后可以回家,但如果临时遇到战争,则就地等候调动。

征兵制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口锐减,粮食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于是以屯田制为基础的世兵制出现了。

也就是眼下三国都在使用的兵制。

世兵制的雏形出现在春秋时期的齐国,是管仲先玩出来的。

世兵制是将士兵世袭化,一代一代相传,每一代都是当兵的,并且家属集中居住,以此来制衡前线将领。

本质上来说,以屯田制为基础的世兵制,是为了保证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屯田的过程中,官府收走了一半。

世兵制和征兵制相比,士兵的战斗素质更高,因为是终身职业兵。

但世兵制的缺点是兵民切割开,当一代能征善战的士兵老去之后,下一代无法快速接续,容易出现断层。

对于诸葛亮提出的如何保证兵源的战斗力,李衡是这样回答的:“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训练,从京师到各郡、县,设立折冲府,上府为一千五百人,中府为一千人,下府为五百人,根据不同郡县的户籍人数不同,来制定。”

“每一府设置折冲校尉一人,左右果毅校尉各一人,长史、兵曹、参军各一人,管理当地折冲府,保证兵源和训练。”

“如此,确实能大大增加兵源,但军备又是一个问题,何时征集多少府兵,要准备多少武器,朝廷无法掌控,多了朝廷没有,少了征集上来,又没有战斗力。”

“所以接下来我们必须增加军器监的数量。”李衡说道,“必要的时候,朝廷可以允许私人登记商社,获得铸造兵器的权力,朝廷从那里购买,这样能加快兵器铸造。”

“兵器下发到府兵手中,等战事结束之后,府兵回到农田里,武器呢?”

“武器要交上来,我们现在已经全面普及纸质办公,能过完成如此精细的管理。”

诸葛亮再一次点了点头。

如果这个制度真的能施行,益州将能短时间内动员处数十万大军。

这对于开辟第二战场,以及巩固第二战场,有绝对的帮助。

而且,对于战损之后,兵源的快速补充,也有绝对的好处。

这个制度的逻辑,其实是将以前世家豪族手里的田拿出来,配置给农民,再让渡朝廷的赋税,来换取兵源。

(sdingdiannn/ddk27851611/3670563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